五花八门的发热之一—药物热(2)

发布时间:2020-07-14 浏览量:16947 次 来源:沈凌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一个罕见的发热病因—硫普罗宁导致的药物热,今天则给大家介绍一个常见的药物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导致的药物热。先介绍一下病史: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38岁

简要病史:因“反复发热1月”于2020年06月28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黄痰,随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实变影,内有小空洞”,诊断“肺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g、q8h抗感染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好转。3周后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炎症病灶较前明显吸收。4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畏寒伴全身酸痛,无明显咳嗽咳痰,以午后夜间为主,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上 图 6月10日的肺部CT

        上图 6月22日的肺部CT,与之前的CT比较左上肺病灶明显吸收

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体温:36℃ 脉搏:80次/分 呼吸: 20 次/分 血压: 116/82mmHg 神清,精神可,口唇无发绀,咽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心率80次/分,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全腹未及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查体无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3.3*10^9/L,中性粒细胞35.8%,淋巴细胞56.3%,血红蛋白 134g/L,血小板 76*10^9/L,超敏C-反应蛋白 78mg/L;

血沉 29mm/h;D-二聚体 20770.0μg/L(正常0-500);

生化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6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223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 298U/L,乳酸脱氢酶1768U/L(正常0-240);

肺炎支原体IgM 阳性;

肿瘤指标:NSE 44.5μg/L(0-16.6),CEA 5.50μg/L(0-5),其余正常

降钙素原0.77ng/ml(0-0.5);

血液TBNK的结果(2020-6-29)如下:

看到这样的化验结果,我们一度怀疑患者是不是患有免疫缺陷病,甚至以为患者会不会有吸毒,于是私下询问排除了这个可能,梅毒和HIV检测也是阴性。但不管怎么说,

   上图  第二次住院患者体温变化,可以看到患者第三天体温就恢复正常了。


面对这样的化验结果,很多人可能自然会想到难道是肺炎加重了吗?或者出现了病毒感染?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患者肺炎不论从影像上病灶明显吸收,还是病程中曾有一度好转体温正常10余天,都很难再用肺炎加重来解释。另外患者和前一个病例一样,是夜间发热,白天体温多正常,而这正好和患者输液时不发热,输液结束后发热有些相关联。最后,虽然这些化验指标看上去很吓人,但是病人的情况很好,除了发热时有些难受以外,没有其他不舒服。

以上这些特点,我患者体温变化曲线的特点来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超过二周,体温正常近一周后再度发热,让我很快就想到了药物热,也就是哌拉西林引起的发热。于是我们停掉了哌拉西林舒巴坦,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此后体温在第三天恢复正常,各种化验指标也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变化,一周后全部正常。

再次复查血液TBNK结果,结果全部正常了。

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但由于常常没有皮疹等过敏反应,很容易被误诊,特别是患者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容易被当成感染控制不佳改换其他抗菌药物,而这个时候患者体温很快正常又会当成换药成功的表现,而漏诊了药物热。

和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判断的原理一样,药物热也可以通过这样和图表做一个粗略的判断。这个患者化验结果变化如此之大,而我们也在密切监测这些化验的变化结果中加深了对药物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