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可怕 正确服用安眠药很重要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倡导提升全民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意识。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提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心理健康从良好睡眠开始,可殊不知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入睡难、难入睡,失眠作为精神障碍疾病,在我国已经有很高的发病率。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会对身体健康,尤其是大脑,会损伤大脑认知,比抽烟酗酒还要恐怖,一个人清醒的时间越长,大脑的功能就越不稳定,注意力、反应速度、操作能力都会下降,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抑郁症、心脏病和中风等风险。
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会因为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其他脏器。失眠可以通过心理治疗、饮食调整等方法改善。若通过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就需要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滥用安眠药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合理服用安眠药很关键。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海生说,失眠患者对于安眠药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患者会过分地依赖安眠药物,每晚非吃不可,不吃就睡不着,而且剂量越吃越大;另有一些患者会过度恐惧安眠药物,宁愿每晚痛苦地辗转反侧,也不敢吃一片安眠药,怕产生依赖性,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应针对失眠的病因进行治疗,在重视睡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催眠药物,充分发挥药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我们应正视使用安眠药的目的不是使睡眠依赖药物,而是以使用安眠药为手段重建睡眠的正常规律。考虑到现有安眠的药物,都可能形成药物依赖,因此安眠药物最好是间断性的治疗,在用药得到了比较好的睡眠之后就要逐渐停药。而连续长期服用,不仅易产生依赖性,而且还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呼吸抑制、容易摔跤、出现梦游或失忆症等。安眠药也不能突然自行停药,否则易出现更严重的失眠,应逐步减量直至停药,这样才能避免药物的戒断综合征。
安眠药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安眠药的作用随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别。小剂量产生镇静作用,中等剂量则可诱导睡眠,大剂量时可产生麻醉、抗惊厥作用。安眠药在临床上使用很普遍,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安眠药的品种有很多,各有特色,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安眠药。不可以简单地认为安眠药就是改善患者睡眠,随意使用,应该由医生来掌握使用的品种和剂量。
第二、一般情况,服用一种安眠药为最佳,不应同时服用多种安眠药,以避免或者减少安眠药的副作用。
第三、在保证睡眠情况下,最好选用小剂量。
第四、讲究服药的方法。长期服用的患者,建议服用一段时间后更换品种,这样不仅可提高睡眠质量,又可避免对安眠药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如已经清晨,不可再加服安眠药,避免发生白天镇静作用,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第五、时刻注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有肝肾功能障碍或弱智者应慎用安眠药,长期应用者也应该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以下几类人群不宜使用安眠药:
第一、妊娠女性。妊娠女性忌服安眠药,有的安眠药可能使胎儿畸形,还可能出现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和嗜睡。
第二、哺乳期妇女。如在哺乳期使用安眠药,安眠药的成分会转移到母乳内,对新生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三、年老体弱者。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药物残留量增加,出现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副作用。
第四、肝脏及肾脏功能不全者。安眠药主要在肝脏内转化,经肾脏排泄,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会造成负担加重。
第五、呼吸功能障碍者。安眠药能加深中枢抑制,所以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
第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这类患者服用安眠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第七、喝酒后不宜服用安眠药。酒精和安眠药一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不要同时使用,以免中枢神经过度抑制造成伤害。
最后,张海生建议一旦发生失眠现象要尽快到医院临床心理科查清楚失眠的原因,接受专业的失眠治疗。除了上述药物治疗外,还有针对失眠患者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主要就是认知行为治疗,同样也能有效的治疗失眠。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