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阳性无症状,要不要治疗?

“我体检的时候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HP),但平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能吃能喝、胃也不疼不胀,需要去治疗吗?不治疗会得胃癌吗?”
都说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元凶,但大多数的人心里虽然害怕,却仍然抱着能不治就不治的心思。
当你问医生能不能不治疗时,他往往要先对您的情况进行了解,比如他需要知道你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生活饮食习惯、甚至工作环境等多方面问题。
了解了基本的情况以后,对于不同的人,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方案。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消化科医生都会建议您进行根除治疗。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以下简称HP)的感染率高达50%—67%,意味着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被感染。
而研究表明,在感染的人中,又大约会有1%的人因为不治疗而慢慢演变成胃癌。
按照感染的比例,我国约有7亿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即便感染者只有1%的几率不加治疗而罹患胃,那么也将有700万人是胃癌的候选人。这是个非常令人恐怖的数字!
那么,哪些人是需要进行治疗的呢?今天,我们就从两个案例出发,来聊一聊幽门螺杆菌那些事。
案例一
案例二
上述的两位患者均在几年前的常规查体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但都因为当时感到不适的症状,所以没有理会,导致后期疾病变化。
HP是导致胃癌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是一个催化剂;如果我们在发现感染时能及时根除,也许就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风险了。
01
没有症状代表没有得病吗?
“没感觉到不适症状,就代表没有问题!”这是多数人容易产生的一个误区。
研究表明,HP感染的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觉到有症状,但是100%都会在组织学上发生活动性胃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病人当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觉,会出现胃胀、胃痛、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
而剩下的70%的患者则基本没有什么症状。
研究显示,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100%都会有活动性胃炎,胃黏膜都会存在炎性反应,包括慢性和活动性炎性反应,慢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活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
上述这些表现在内镜下,或者在病理切片下,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但是感染者却不一定能感觉到。这让我们十分容易忽视病情。
李兆申院士曾说过:“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
许多患有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甚至有的中重度的异型增生、胃癌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都不会感觉到明显不适,即使出现了一些症状,这些症状大多也不存在特异性,容易被人忽视。
临床上胃癌的癌前病变,比如肠化、异型增生,严重萎缩等,大多都是没有症状的,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目前,我国胃癌70%-80%发现时候都已经在中晚期,这也是因为在早期时没有症状而被忽略,等到有症状时,患者才来做胃镜,为时已晚,很多人活不过5年(进展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30%)。
总之,感染了hp,就算你没感觉到症状,这不表示它对你很友好,只是还没到时候。
02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2019年4月19日我国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根除治疗的重要性:
1.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治疗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2. 胃炎
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3. 消化性溃疡
Hp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消化性溃疡,即平时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4. 胃恶性肿瘤
约1%的Hp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
我国有14亿人,就算50%的感染率,那么将有7亿人感染,即使1%会因为感染HP而罹患胃癌,那也将是700万人,是个十分恐怖的数字!
5. 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Hp相关的消化不良。
6. 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少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03
预防胃癌,首先要根除HP
幽门螺杆菌(HP)已被定性为一类致癌因子,HP感染会引起慢性胃炎,进而导致胃粘膜萎缩、肠化这一症状,也已经被公认为胃癌发病的前期病变。
经验借鉴
2014年年,在日本京都,全世界的医学专家达成共识,预防和根除HP感染,是预防胃癌的首要手段。
在日本,通过根除HP,已大大地降低了胃癌的发病率。
2013年2月21日,日本开始实施消灭胃癌计划,对12~20岁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并将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纳入医保范畴。
实施该策略后,预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患者死亡率可下降约40%。
日本胃癌的发病率虽然很高,但因胃癌死亡的比率却很低,五年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
日本双率持续降低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胃镜的普及,和根除HP计划的实施!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04
700万人可能罹患胃癌!
中国是HP感染的大国,有约7亿感染者,即使只有1%的几率,那么也将有700万人罹患胃癌!
所以,预防和根除HP任重而道远。
权威数据
■ 目前我国已约有7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约占总人口的50-56%;
■ 青壮年的感染率约30%;
■ 5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为50%~80%;
■ 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8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几乎达100%;
■ 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检出率高达90%;
■ 在我国,约60%的胃病患者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些专家甚至把胃癌称作“传染病”。
■ 儿童青少年感染率约30%-40%,而卫生条件差、集体生活的儿童高达64.39% 。
■ Hp阳性的儿童中,10岁以下的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快速增长。
面对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及我国国情,难以实现分餐制的全面推广,避免口口传播。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确认感染后,及时将其根除!
05
40岁前是黄金时期
胃癌的发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Correa模式
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可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
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前根除Hp,就可以阻断Correa模式"肠型胃癌演变"进程,这样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的风险。
已经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的患者。若根除Hp,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也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中国香港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在60岁以上人群中开展H.p根除虽然也可获益,但其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效果要在根除10年后才能显现。因此,根除Hp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
而另一项研究显示:早期胃癌治疗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与未除菌的患者相比,3年内发新发胃癌的几率明显降低,数值相差约三倍。
日本也有一项针对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0年内,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罹患胃癌的几率为0%,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例则为2.9%。
06
必须根除HP的人群
14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议检测和治疗。
以下人群建议检测并根除:
1. 年龄≥40岁;
2. 处于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的患者;
4. 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
5.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6. 有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
在我国最新出台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里,也有了更为客观的建议:所有成年人,只要没有抗衡因素,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根除治疗!
《共识》指出:
1. 幽门螺杆菌不是益生菌,是传染病,根除HP是预防胃癌最重要的控制手段;
2. 根据日本的经验,18-40岁之间的患者,根除HP受益最大;
3. 在浅表性胃炎或无症状阶段根除,受益最大,几乎可100%预防肠型胃癌;
4. 根除hp利大于弊;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对某些疾病呈正相关;
5. 在根除方案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
6. 建议所有无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应检查并根除。
李兆申院士说:无论什么时候,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都应该根除,不分年龄、不分时间,只要检测是阳性,越早根除获益越大。
07
知识总结
1. 一般常用的HP感染检测手段是C13或C14呼气试验,这种检验方式简单、快捷、无创、无痛且准确。
2. 根除方案的选择上,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为10-14天。
3. 治疗后一个月需复查呼气试验,同时推荐做胃镜检查。
4.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一定会得胃癌,但这属于高危因素;
5. 根除后,请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公筷、公勺,最实行分餐制,避免再次感染;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