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我院微博寻人事件

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我院医生微博寻人事件。
微博上的医嘱
链接:http://news.cntv.cn/china/20120811/105008.shtml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寻人启事大家都不陌生。但医院发寻人启事,可不常见。前些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患者。手术做完了,还在恢复中,病人却突然不辞而别。怎么办呢?医院想到了用微博来发寻人启事。微博一发,立刻引来关注、评论、转发。那么,这位病人为什么要走,人们在猜测;医院为什么要寻人,人们在议论;病人找到没有,人们在惦念。
病人心脏支架手术后不辞而别
2012年7月9日凌晨,一名心脏病突发患者被紧急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根据病人症状,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当时病人病发已经超过3个小时,情况相当危险。由于还合并低血压和休克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60%以上。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虹介绍:病人当时还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心电监护的仪器显示血压已经在往下掉。这个时候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赶紧把心脏堵掉的血管通开,也就是通常说的装支架治疗。
这位病人名叫谢向阳,是一位刚来杭州打工的建筑工人,当时送他过来的工友身上只有4500块钱,根本凑不齐手术费用。
医院行政总值班和科室副主任指示医生先救人,其他再说。在电话征得病人家属同意之后,医院决定连夜开设绿色通道,立即为谢向阳实施手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夫在谢向阳的血管中放置了两个支架,撑起血管保持血液畅通,一个小时之后,手术结束,病人得救了。
谢向阳的病情一天天好转,正当医护人员都为他感到高兴时,7月16日,谢向阳却突然从医院不辞而别。他留下来所有的电话,全部都是关机状态,不能联系了。
谢向阳为何不顾自己的病情一走了之?在杭州举目无亲的他又去了哪里?记者来到了谢向阳曾经工作的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谢向阳自从去了医院就没有再回来过。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谢向阳的工友叶志军,当天,就是他把谢向阳送到了医院,并且为他垫付了部分医药费。
叶志军说:“我用掉12000多块钱,老板看他可怜,帮他1万块钱,公司也帮了他1万块钱,一共32000块钱。”
谢向阳的手术及住院费用一共是42788元,有了工地捐的这三万多元钱,应该减轻了他绝大部分的压力。但最后,谢向阳却带着两万多的捐款不告而别。而让人提心吊胆的是,谢向阳身上还有一个随时会危及生命的隐患:在手术过程中,大夫发现谢向阳的另一处血管有90%的堵塞,需要继续观察,一旦发现缺血严重,还需要进行手术。
医院发微博提醒患者就近治疗
7月19日,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官方微博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话:#寻人#7月9日凌晨,39岁突发心梗的谢先生来我院急诊,病情凶险,院方马上开通绿色通道、连夜手术。7月16日病人却不辞而别。主治医生非常担心:心脏介入术后病人一定要按时服用抗血栓药物,不然随时有重发心梗可能,危及生命——不管你现在哪儿,经济上有多少困难,一定要就近治疗,珍爱自己。
这条平实而温暖的微博感动了很多杭州市民,短短几天,转发量就超过了600条。在另一条微博中,主治大夫还把处方也贴了上去,这样,病人即使在别的医院就医,也能给其他医生作为参考。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童国新说:“抗血栓的药物支架术后是不能停药的。停药以后有可能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再次心肌梗塞。”
一边是救死扶伤的医院,一边是一走了之的病人,这件事情被杭州媒体争相报道后,引发了很多杭州市民的关注,对于病人和医院的做法,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位市民说:我觉得他不管有什么原因,这么不告而别是不应该的。
另一位市民说:我觉得现在都在议论医患关系,我看到这个报道,我相信大多数的医生、医务工作者是负责的,是很好的。
还有一位市民表示:这是医院通过微博寻求更多的人关注这样的事情,把这份关心、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而一直关注此事的青年时报记者俞茜茜,在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这位病人的努力。
她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我也抱着电话不会通的想法,再去打了一下这个电话,然后电话无意之间接通了,她说是他们俩夫妻的朋友。她在电话里说,他们现在已经去了广州,谢向阳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他说广州那边好像有亲戚朋友,然后想去那边借钱。”
这位自称是谢向阳朋友的人告诉俞茜茜,谢向阳是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全家生活就靠谢向阳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从医院不告而别,也是无奈的选择。他说即使工地给他们这一部分钱还是凑不齐药费交给医院,到时候还出不了院,而且在医院多待一天,就会多产生一天的费用,这样的压力让他觉得要尽快离开医院,也无法面对医院的人。他们会去广州这边借钱,然后借足了钱会回来还给医院。
与此同时,杭州市红十字会也一直在关注此事的进展,他们也希望通过同周口市红十字会的合作帮助医院寻找这位病人。
院方告诉记者,发微博的目的并不是“讨债”,而是希望病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危险还没有解除,还需要继续治疗。从医院的绿色通道到微博寻人,处方医嘱,再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让很多人看到了流淌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股正能量。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进宇表示:“病人肯定有他的难言之隐,可能有经济实力了,他还会再过来。我以前从医过程当中,曾经也碰到过这样一些病人。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钱是重要的,但是生命更重要,钱永远比不上生命重要。”
医院在寻找病人,不是讨债,而是叮嘱;不是账单,而是处方。人们说,这样的做法有人情有温度。以德报怨,理解患者的难处,体谅他们的不当做法;履行天职,救死扶伤,字里行间透着善意、责任和关怀。如果病人和家属此刻正在收看电视,也请你仔细听好医嘱,尽快就近治疗,别误了病情。这是医生的愿望,也是大家的愿望。

相关阅读
- 04-28 “感控无界,安全同行”——市一医院召开2025年感控委员会第二季度会议
- 04-18 重磅!我国过敏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郭胤仕教授加盟市一医院,领航过敏防治中心建设
- 04-03 “橙心柿一”先心病救助项目杭阿线上推进会成功举办
- 04-02 全国表彰!童向民书记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03-28 杭州市首家!市一医院推出8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优先服务
- 03-19 打造“低空生命线”丨市一医院“低空+医疗”应用服务日趋成熟
- 02-27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春山可望万象新!市一医院举办科技创新月开幕式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
- 02-25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百医出海”,青年骨干踏上国际化研修新征程
- 02-20 “杭州市一DeepSeek智能助手”开拓杭州市一智慧医疗新时代
- 02-13 喜报!市一医院获评2024年度全市综合考核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