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 详情

心肺复苏培训走进大学校园

发布时间:2013-06-03 浏览量:2108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6月2日,我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童国新、李虹、童晓珊带着心肺复苏模拟人“安妮”走进了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给在校的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心肺复苏培训课。
       “电视上见过,没实际操作过”,“就是口对口吹气、按压胸部”,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初印象,大家也都知道心肺复苏对于一个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患者的重要性,可是就算是真遇上了,也不敢冒然施救。所以我们的到来可谓是给他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首先, 我们采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大家讲解了心肺复苏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步骤。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经迅速而有效的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使呼吸循环重建这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和复苏过程。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多年的研究发现:心脏骤停后开始复苏的时间是成功的关键: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内,6分钟是极限。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4 ~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极小。对于大脑这样高级的中枢来说:4~6分钟发生不可逆死亡。所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每过一分钟,转复成功率将降低10%。
       心跳骤停的现场判断: 
       1.首先在判断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判断患者是否无反应,并观察是否无呼吸或没有正常呼吸。救护者轻拍病人的双肩,并在病人双侧的耳边大声呼喊:“喂,您怎么了?”以判断病人的反应及呼吸情况,若无反应并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即仅有喘息),即可判定为心搏骤停。2.如果患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没有正常呼吸,立即呼喊(即激活紧急反应系统)。如现场只有一名抢救者,应同时高声呼救,寻找旁人帮助,请其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明具体位置、电话号码、发生了何事、患者的情况等。3.检查颈动脉搏动:在环状软骨旁开2cm,在5~10秒内确定有无脉搏。4.若无颈动脉搏动,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现场判断的最重要证据是:颈动脉搏动消失和意识丧失。急救步骤:1.尽快摆好体位:让病人仰卧在地面或是坚实的平板上,头部与躯干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不得高于胸部。2.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侧乳头连线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救助者身体前倾,双臂伸直,两手掌平放重叠,十指相扣,按压手指展开,手心翘起,手指不要接触胸壁,然后把力量集中在手掌根部(借用自身上半身体重和肩臂的力量)按压病人。对成人每次按压宜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然后放松,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病人胸壁。如此平稳、均匀、有规律地反复进行。一般成人按压频率为100次/分∽120次/分为宜。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先将病人头部转向一侧,将口内有可能存在的异物如呕吐物、痰液等清理干净,以防堵塞呼吸道。此外,还应注意病人是否有假牙,如有,则应取下。4.口对口人工呼吸:救助者跪于病人的一侧,用一只手掌边缘压住病人前额,并向下按,使病人头部后仰,打开气道。同时用拇指、食指捏住病人双侧鼻孔,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置于下颌,并将其向上提。救助者深吸一口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病人的口唇(注意不要漏气),然后平稳地将气体通过病人的口腔吹入其肺部。每次吹气要持续1秒以上。如果吹气有效,病人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下降。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着鼻部的手指。5.按压-呼吸比例:胸外心脏按压次数和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即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连续进行两次人工呼吸。要求连续两次较快的人工呼吸,每次不超过3秒钟。6.检查脉搏和呼吸:每进行5组30∶2的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后(约两分钟,称为一个心肺复苏周期),对病人的脉搏和呼吸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多人在场,每做完5遍,应换另一个人继续操作。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到医务人员来到现场评估和参加抢救。

        听起来简单,但没有亲自操作过,就不算是真正学会了。接下来,就是实践阶段了。在两位医护人员为大家进行了现场演示后,所有在场接受培训的大学生都积极踊跃的亲自动手实践了心肺复苏术。按照要求,大家为模拟人进行五组,每组30次的心肺复苏。第一次上手,大家不是定位不准确,就是按压频率不对、姿势不正确,很多人做不到一轮就感觉手酸、大汗淋漓了、没力气了。在医护人员手把手的指导和大家努力的练习下,总算是小有成效,大家都基本掌握了要点,做起来有模有样。虽然很累,但通过半天的学习大家都感觉收获很大。如果有一天遇上了类似的情况就不会束手无策了。简单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关键时刻即可救人一命!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