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老不好 当心亚甲炎
发布时间:2014-04-21
浏览量:1091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报讯 春天是感冒易发季节,这几天下了几场雨,杭城的气温一下子降了不少,很多人因此感冒。53岁的杜惠娟(化名)女士,就是感冒大军中的一员。与别人不同,她的感冒却很蹊跷,因为一般四五天,感冒就能基本痊愈,她的感冒却一直不见好,反而出现脖子疼,病情更加严重。杭州市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张险峰副主任医师提醒,如果出现像杜女士这种情况,就得当心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在作怪。
感冒一周变成脖子疼
53岁的杜女士,半个月前开始嗓子疼痛,还伴有低烧。“因为气温变化,加上那段时间工作比较繁忙,自己一累病毒就乘虚而入了。”杜女士想,一定是感冒了。她以为休息几天吃点药就会好起来,就自行吃了点感冒药。
按照往常得感冒的经验,差不多三四天就能好,但这一次出乎了杜女士的意料,感冒持续一周还没好,而且变得更加严重。
“又拖了一天,我发现嗓子疼变成了脖子疼,而且疼痛从左侧脖子延伸到了左臂,左手也抬不起来,就像得了肩周炎一样。”杜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赶紧到市一医院骨科就诊。
但是,在骨科拍片后,医生并没有看出异常,医生建议杜女士还是到内科再做检查,到了内分泌科,张险峰副主任给杜女士详细检查后,这才最终确诊她得的病不是感冒,而是亚甲炎。
抵抗力差易得亚甲炎
张险峰医生解释,亚甲炎不是亚型甲沟炎,而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多由甲状腺病毒感染引起。
“一般来说,亚甲炎是在身体状况比较差的情况下,抵抗力下降,甲状腺感染了病毒所致。抵抗力弱、过度疲劳的人,特别是30至50岁的中年女性容易中招。”张险峰说。
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过感冒史,临床表现一般先有发烧、咽痛、全身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一周左右出现颈前疼痛,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心慌、怕热、消瘦等症状。亚甲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亚甲炎患者是轻度的,有些病人可能在治疗感冒的时候,也会自行痊愈,不会有太大问题。
对于亚甲炎的诊断,张险峰表示,除了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再加上颈部疼痛,高度怀疑为亚甲炎外,还可以通过甲状腺功能测定、B超诊断、甲状腺摄碘率的测定等检查来确诊。
提醒
提醒
预防亚甲炎首要防感冒
张险峰提醒,预防亚甲炎的发生,首先就是预防感冒。入春以来,早晚温差大,随着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加,亚甲炎发病率明显增多。
“因此,预防病毒性感冒,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注意饮食,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劳累;日常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上班族要注意办公室通风;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勤洗手。”
张险峰提醒,此外有条件的,最好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防止流感病毒侵袭。
纵深
什么是亚甲炎?延误治疗会致甲减
张险峰说,这种病起初的症状很像病毒性感冒,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当做咽喉炎。“亚甲炎的颈痛与上感咽痛容易混淆,还会导致脸颊、牙周、耳后,以及整个头部疼,常常造成误诊,延误治疗。”
对于感冒,很多医生的判断,常常与患者的主诉有关。大多数患者自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而颈部疼痛的感觉,也会让患者自认为是咽炎,他们常常告诉医生是咽痛,这就会造成误诊情况的出现。
张险峰说,如果把这个病错当做感冒,有可能导致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由一侧颈部进展到双侧。甲状腺损害严重或反复发作的亚甲炎,会导致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减。
“甲减会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对女性特别是育龄女性伤害较大,会引起不孕、流产、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问题。”张险峰说。
那我们如何区分亚甲炎和感冒呢?张险峰表示,亚甲炎最显著的特征性,是颈部甲状腺部位疼痛和压痛,咀嚼和吞咽时患者时常感到疼痛加重,常有“脖子变硬”的感觉。
如果感冒不见好转,还出现颈部增粗和颈部疼痛明显,用手按一按,脖子很痛,并伴有心慌、汗多等症状时,那就很可能是亚甲炎,应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甲状腺相关检查治疗。
媒体链接:4月21日《青年时报》A14版
媒体链接:4月21日《青年时报》A14版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