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出行,这几招大家试一试

发布时间:2014-07-23 浏览量:808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前天晚上7:3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今夏杭州出现的第一例热射病病人。35岁的男性,在富阳建筑工地打工。当天上午11点,他在工地上昏倒,被送到富阳市人民医院。他当时神志不清,体温高到无法测量出来。经过富阳市人民医院奋力抢救,男子的体温降到39.5℃。为了进一步抢救和治疗,120急救车将患者送到市一继续抢救。

        昨天下午3:30,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弋医生告诉记者,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6.9℃,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他仍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都不乐观。
        每年热射病一冒出来,大家就对伏天的魔性担心,夏天难熬就在于此。
        从今天开始,本报微信“浙江名医馆”将为大家推出“战伏魔记”系列,恭送诸位夏祺。我们为大家搜罗了科学、易操作的方法,助大家在热浪中保护好身体。
        热射病发病不多
        但来势凶猛
        第一期,我们就讲讲防暑。
        王弋告诉记者,热射病是中暑中非常严重的类型,是因为环境温度过高,在太阳下暴露时间比较长,超过机体代偿的能力,引起中枢温度调节功能紊乱。
        “发病的患者,体温升高到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皮温升高,但是干燥、排不出汗。”
        热射病每年发病量并不多,比如市一一年大概平均收治两三例热射病病例。
        但是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势汹汹,死亡率高达50%左右,保住性命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如果一个人体内连续有4个器官出问题,那基本上即使抢救也无力回天。
        像今年送进来的这名患者,目前还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热射病可能给他带来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类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发群体——户外工作者;密闭、高热环境中的工作者;体质弱、调节能力差的老人。
        冰袋贴在脑门上
        不如贴近大动脉所在位置
        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高温环境。
        王弋说,如果一定要在高温环境作业的话,要防止皮肤直接暴露高温环境之下,要戴帽子、穿防晒衣服。同时,要注意及时、大量地补充水分,尽量减少中暑的风险。
        老年人在家中,不要舍不得电费,不开空调,尤其是通风不太好的老房子里,有时候光开风扇也不够,需要开空调降温。
        在密闭环境工作的朋友,可以在伏天,把工作节奏调一调,每隔半小时到通风处休息一下,缓一缓。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千万不要硬扛:头昏——汗出得太多,周身的血容量(就是血液的总量)减少,血压随之下降,头部的供血量跟着减少了;浑身无力——随着汗水流失,体内钠盐减少。
        痉挛、失神、体温升高——中暑啦!马上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的地方,大量补水、降温。
        “这个时候,如果不想一人昏倒众人围观的话,你最好挣扎着去买一瓶冰爽的运动/功能饮料,坐下来喝几口,补充一下身体丢失的那些水分、能量和电解质,然后再拿瓶子当作冰袋给自己做一次物理降温。”果壳网友、医学工作者“nut0815”告诉我们,物理降温,很有讲究。
        大多数人认为,物理降温,就是把冰袋贴在脑门上,其实,把冰袋贴在靠近大动脉的部位,会是更有效果的降温方式。这些部位,包括手腕、颈部、腋下、大腿根和膝关节的内侧。这就像是先给主管道里的血降了温,分支管道才能更有效地凉下来。
        预防中暑:可以适当吃些西瓜、绿豆汤、酸梅汤、凉茶……补充水分又解暑。
        向极限运动员学一招
        或许更能耐高温
        还有一点建议,可能对很多普通人更加有帮助。
        在BBC的记录片《人体的奥秘》中,极限运动员的经历,告诉我们,防高温,人体也可以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能力。
        在美国,有的极限运动员每年都会在沙漠地带尝试一种穿越马拉松,在最高温度达到56℃的沙漠,持续跑24小时甚至更久。
        媒体链接:7月23日《钱江晚报》A13版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