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收藏”保健品 62岁大伯竟借高利贷
发布时间:2014-12-30
浏览量:857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报讯 不少市民喜欢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像是票据、公仔玩具、汽车模型等,这本身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收集各种保健品,您听说过吗?这种特别让人匪夷所思的收藏行为,就发生在62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吴大伯身上。而且,为了集齐一整套保健品,吴大伯竟然还去借高利贷。这种“囤货”的方式,可让家人不淡定了。
上周五,吴大伯被女儿带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心理科主任谢健的解释让女儿明白了父亲这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没错,这是一种病,叫作“强迫性囤积症”。
62岁大伯“恋上”囤保健品
在市一医院心理门诊,吴女士告诉了记者关于父亲的“收藏”经历。
吴大伯早在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收集东西,什么东西都收,凡是能想到的,就连食用油也不放过,有时候过期了的食品也放着,说是看看也好的。
因此,吴大伯家就跟仓库一样。
6年前,吴大伯因胃癌而做了手术。自那以后,情况发生了大转变:收藏还是收藏,不过“收藏”的目标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吴大伯开始喜欢收藏保健品。
“我爸爸和社区里的一些老街坊常去听外面一些商业的保健讲座,几乎期期都不落下。”吴女士告诉记者,估计也是因为这样,吴大伯求长寿的想法被骗子牢牢把握住,设置了“连环”骗术。
家里人发现,吴大伯开始不停地往家里搬保健品。“其实很多保健品我爸爸也不吃,就是摆在那里看看的。”吴女士说。
吴女士长期定居海外,知道这件事情后,她立即赶回来,并没收了吴大伯所有的银行卡。本以为这样可以断绝吴大伯的“收藏”行为,谁知道吴大伯竟然去借高利贷来买保健品。吴女士这才意识到父亲问题的严重性,带父亲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
原来是“强迫性囤积症”
接诊的谢健主任很明确地告诉吴女士,他父亲一直以来的这种行为,其实还真的是一种病,医学上叫强迫性囤积病或强迫性囤积症。
“强迫性囤积症是一种有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他们也想要囤积下来。”谢健主任说,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所聚集的物件,常常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亲友的基本活动,包括煮食,打扫,洗澡及睡觉等,以及生活上的流动性。
“随着年龄增大,吴大伯认知功能开始下降,大脑开始出现萎缩,辨别能力开始出现下降,在强迫性囤积症和胃癌手术后寻求长寿的基础上,就被骗子钻了空当。”谢健主任说,这其实也是老年痴呆的前兆。
此外,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在进行决定时,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出现,可以通过放松方法平稳其情绪,并辅以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囤积症患者做出决定。当然也可以采取暴露疗法,让囤积症患者反复扔掉一些东西。
强迫性囤积症和创伤心理有关
谢健主任介绍,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大脑中的两个部位较正常人活跃。同时,他们大脑中搜寻与该对象有关的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也较为活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类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
“但女孩子爱买化妆品、爱买新衣服,其实不能算是强迫性囤积症。”谢健主任告诉记者,强迫性囤积症很大程度上是和“创伤心理”有关,比如无限制地购物,可能会是很多人自我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区分强迫性囤积症和一般囤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心是否有冲突。
“有的人在囤货之后,经常会陷入懊恼当中,经常会自责,可是却总是控制不住地要去‘囤’,这才算是有强迫症倾向。”谢健主任说,“患过胃癌、做过手术,对于吴大伯来说,一定程度上属于心理创伤,正是因为经历过癌症,所以他求生欲望特别强烈,也因而对于保健品会有心理上的过分依赖。”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