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五接连来俩病人 用了中药起疹子
发布时间:2015-03-03
浏览量:1089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报讯 如今,不少老百姓在生病的时候,都会选择中药来治疗,有些人认为,用中药比西药放心,用多、用少都无所谓,却不知,用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禁忌,过敏便是其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种。像黄芪、黄芩、当归、丹参等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材,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
就在年初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中药房,连续来了两位因为中药而过敏的患者。中药怎么会产生过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过敏?在服用中药时又该注意哪些?昨日,记者来到市一医院中药房,针对服用中药过敏请教了马月光主任。
吃中药、用中药
竟出现皮疹
年初五,市一医院门诊中药房来了一位中医妇科就诊的女病人。
“当时她拿了一袋草药过来,让我们把里面的黄芪和黄芩挑出来。”马月光主任回忆,这个患者知道自己吃这两味药过敏,但是开药时忘记和医生说明,结果吃了几贴后,身上出现了皮疹,瘙痒难忍,所以就赶了过来。
一些患者知道自己对某些中药材过敏,能及时跟医生反映,避免此药摄入,那也不失为良策,可就怕不知道自己对哪些中药材会有过敏反应。
没过多久,又有一位37岁的女病人来到马月光主任的门诊。
“这位病人告诉我说,她患混合痔疮多年,最近由于天气寒冷干燥,痔疮发作,有朋友建议中药水煎外洗治疗,结果用药部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红肿瘙痒。”
经过询问后了解,这位女病人只知道自己有过过敏史,但具体对什么药过敏却不清楚。
过敏体质
和药物过量是原因
针对这两例中药过敏事件,市一医院中药房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主管章伟明中药师,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登记,并作了相应的文献检索。
“像黄芪、黄芩、当归、丹参等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材都发生过皮肤过敏反应,中药外洗也会引起接触性皮炎。”章伟明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他推测外洗方中的乳香、没药可能是引起过敏的药材,这两味药无论口服还是外用,发生过敏的频率比较高。
马月光主任介绍,药物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而皮肤过敏发生频率最高。任何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即皮肤过敏反应,又称药疹,中草药、中成药也不例外。
“皮肤过敏反应就发病机制而言分两种,一种是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皮疹的轻重与药理、毒理及用药量无关,有一定的潜伏期,属于变态反应;另一种是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导致的非变态反应,一般由药物过量、蓄积或光毒性反应引起。”马月光主任说。
用药期间
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据文献记载,引起药疹的中药或中药制剂有近200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有关。除了成分的影响,中药多产地多基原、中药炮制方法的不同、制剂的多样性也是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的因素。当然,过敏反应最重要的原因,是病人本身的敏感体质及特异性遗传特性,一般家族成员有过敏史者,用药时尤需警惕。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担心药物过敏而拒绝吃药。”马月光主任说,“只要避免大剂量、高浓度用药及中西药同时服用,尽量避免肌注、输液而采用口服途径用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马月光主任介绍,在用药期间,患者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若发生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
服务
教你三招
教你三招
防范中药过敏
如何避免中药过敏?马月光主任为大家做了系统的梳理。
1.在使用自购药前应详细了解药物成分、性能及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对有过敏史及年老体弱、小儿等特殊人群要慎重用药。
2.使用中药针剂出现的过敏反应较多,症状较重,要重点防范。用中药针剂时,最好不要与其它药物配伍,在配液时应注意配制顺序。对需要静脉滴注多组液体的患者,应注意将含有中药注射制剂的一组液体首先使用,以便发生过敏反应时易于鉴别致敏药物。
3.用药时如出现上述过敏反应,应当立即停药,马上采取抗过敏治疗措施,症状较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要注意区分中药引起的过敏和疾病出现的症状,不要把过敏反应看成是疾病加重而再加量用药,这样只会加重病情。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