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晴朗爱在病房 心晴大使进病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心晴病房

心理健康指征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心身医学不仅注重人,更注重人的心与身的关系,注重心身同治。
据统计,综合医院各科室就诊的患者中,罹患抑郁或焦虑的患者比例高达16.5%。在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焦虑患者中,只有47%的患者被识别,其中,24%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治疗,9%的患者接受充分治疗,只有6%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谢健说,门诊会遇到很多患者:一种是患者表现出了临床症状,但在各项检查中查不出异常,比如说觉得自己心跳过快,难以呼吸,但心电图等检查都很正常,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明明生病了又不像有病”;另一种是发现疾病后却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比如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总是恶心、胃胀、呕吐,很像胃炎却又不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病了却不知道怎么治”。如果一次又一次的诊断,很多病症却依然存在,就应该跳出圈定的模式,考虑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许多患者虽然是焦虑症、抑郁症,但也伴随躯体化病症。躯体化病症通俗地说,就是觉得身体不舒服或是身体上长时间表现出各类奇怪病状。这些患者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会增加诊疗难度、住院时间延长24%并影响病房周转率、降低治疗依从性、增加用药复杂性、增加躯体疾病复发率和死亡风险。近年来,全国各地院内患者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中国51个专科和综合医院的6008名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调查分析显示,每10个严重抑郁的女性中,6名有自杀的想法,4名有自杀计划,2名实施自杀。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自杀风险等心理状态评估,及时干预,提高患者治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自杀率,改善医患关系。
其实,临床上识别和管理抑郁焦虑并不复杂,只需要经过系统化的短期培训,就可以让广大医护人员了解到抑郁焦虑的识别技巧,应对原则和处理流程。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加系统化,综合性,全病程的管理综合医院的患者,探索加强综合医院的心理干预机制,拓展创新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医疗模式。
12月15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晴病房启动,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心晴病房管理模式,推动综合医院患者全身心健康,这在我省尚属首家。谢主任介绍,心晴病房由临床科室与心理科的病例共管,共享患者病史和诊治资料。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分别是临床科室心晴大使、心理科医生、临床科室医生。而最关键的心晴大使主要承担①自杀风险评估和管理;②初筛和评估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如抑郁);③联络心理科医生制定处理方案;④开展心理疾病患教活动等。患者入院后由心晴大使做入院时做第一次有目的的抑郁焦虑常规筛查,及时发现抑郁焦虑/自杀倾向,避免医患纠纷;对有情况的患者进行处理;患者出院时做第二次筛查,给出随诊建议,加强随诊依从性,提升满意度。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在耳鼻咽喉科开展此项工作。
杭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滕建荣参加启动仪式,他说,心晴病房符合“健康”的定义,作为新生事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走在了我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心晴病房的开展能够提高疾病疗效并且支持疾病治愈率提升,为积极推进健康杭州添砖加瓦。

相关阅读
- 04-28 “感控无界,安全同行”——市一医院召开2025年感控委员会第二季度会议
- 04-18 重磅!我国过敏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郭胤仕教授加盟市一医院,领航过敏防治中心建设
- 04-03 “橙心柿一”先心病救助项目杭阿线上推进会成功举办
- 04-02 全国表彰!童向民书记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03-28 杭州市首家!市一医院推出8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优先服务
- 03-19 打造“低空生命线”丨市一医院“低空+医疗”应用服务日趋成熟
- 02-27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春山可望万象新!市一医院举办科技创新月开幕式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
- 02-25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百医出海”,青年骨干踏上国际化研修新征程
- 02-20 “杭州市一DeepSeek智能助手”开拓杭州市一智慧医疗新时代
- 02-13 喜报!市一医院获评2024年度全市综合考核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