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提前发现癌症 提高病患生存率
发布时间:2018-04-18
浏览量:2137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很多人闻癌色变,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张博却用自己的青春在与癌细胞作斗争。从最初的医院药剂科“升级”到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张博与同事不仅从普通的药理研究中研发适合癌症病人治疗的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药理前移去发现病因,从而提前发现癌症、治疗癌症,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率。
在30%的成功中找最佳
药物对于治病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而有效药物的研制成功更不会一帆风顺。张博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中,寻找出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
喜树碱、长春新碱等天然药材,是张博工作中经常打交道的药材。他与同事会从中分离出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单体。他说,这些药物抗肿瘤作用靶点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小,可以让患者减少痛苦,也能够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虽然药材单体效果明显,但怎样组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利于人体吸收,张博说,就需要通过一次次实验去验证效果。他说,基础的药理研究,70%是失败的。剩下的30%成功率中,在一次次实验中还会出现失败。“因为有效果了,我们还要通过实验去证实,为什么会有效果,这个药效在发挥中加入了其他成分后会怎么样。”
张博说,临床用药很谨慎,更何况是针对癌症病人的用药呢?癌症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可是一种药长期服用后就会产生耐药性,需要加入其他成分,既能够保证原来药效的发挥,又要能够让耐药性降到最低,为此,二代、三代、四代的药物需要不断问世。
从药理研究走向病情诊断
药理与病情诊断,在看病治疗过程中属于后端与前端。在市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却是浑然一体的。张博提到,医院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在院内进行转化和产业化。
以胰腺癌为例,张博解释道,80%的病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只有5%。为此,在院士工作站及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正在探索性地开展筛选有效的胰腺癌分子靶点及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期望在抽血等常规检查中发现线索。“这种单一指标物检测还处于研究阶段,希望能够很快投入到临床中。”
张博说,科学研究虽枯燥乏味,但在发现一项成果后往往充满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人类健康生存,科研过程中的曲折痛苦一下子就值得了。”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