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我的种种罪状

发布时间:2019-04-11 浏览量:9893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嗨!我是幽门螺杆菌,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人的胃粘膜中找到我后,近30年来,我的的名气越来越大,我平时喜欢待在人们的胃部和十二指肠各区域内,自然界中人是我的唯一的传染源,一般通过粪-口传播。如果你不幸患了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病,说不定罪魁祸首就是我哦。

我是一种具有尿素酶活性的细菌,是非常微小的螺旋菌,呈海鸥型或S型,超微结构显示一端有丛鞭毛。我主要是通过在胃粘膜上的定植、侵入宿主的防御系统、毒素的直接作用以及诱导炎症反应等间接作用损害宿主组织。并以尿素酶、移行能力、粘附因子等作为作案工具。我的厉害之处在于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全世界没有哪一种慢性传染病会使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受到感染。在人类疾病“警察局”有一些备案记录:

罪状一:慢性胃炎

在久治未愈的胃病患者中,对胃粘膜组织进行活检,几乎都能做到人赃并获,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居高不下。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慢性胃炎的症状就慢慢好了。

罪状二:胃溃疡

在胃溃疡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幽门螺杆菌的身影,分泌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跟二氧化碳,破坏了胃粘膜抵御胃酸攻击的屏障,借胃酸之手作案。如果仅仅是如此,那就太小看我了,我还通过自身的粘多糖等物质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反应。

罪状三:胃癌

这个恶贯满盈的细菌,我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也不甘寂寞。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今,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

可疑罪行

龋齿

血栓栓塞

过敏

……

另外也有研究证明我也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皮肤过敏等有关。我和牙菌斑狼狈为奸、相互依赖导致龋齿的发生。

我在人体内呈螺旋状运动,在胃黏膜处钻孔,并致局部胃组织呈溃疡状态,螺旋性的破坏运动,在体内钻洞的时候,产生小的血块,这种小血块如果流入心脏或脑部,形成血栓将造成患者猝死。

看完幽门螺杆菌的种种罪状,是不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就地正法呢?但是,作为懂法、守法、遵法的现代公民,我们也不会“滥杀无辜”。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群中几乎有一半终生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为明显的临床疾病。感染与发病并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虽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却能与身体和平相处,只有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和一些其他促发因素,才会导致发病。所以有些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临床只表现为胃功能紊乱者,可以先观察,如不见好转,再考虑药物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

是传统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就餐时不分餐,因此极易发生幽门螺杆菌的相互感染。建议家庭实行分餐,西方人这方面做得挺好的,值得借鉴。

是唾液中可检测到我,深度接吻是感染我最直接的途径,情侣要改变亲昵习俗。

是不要在卫生条件差的饭店就餐

是因口腔牙缝是我藏匿的地方,要以正确方式刷牙,并定期到口腔科清洗牙齿。

是喝生水,常吃生菜或未洗净的瓜果者易感染,原因与水的污染有关。

有哪些快捷途径能检测到我呢?

途径一:一些体检中心把“吹气”(C13呼气检测法)列为时髦项目,并且这种方法在有儿童的家庭中最受欢迎。

途径二: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黏膜(多为胃窦黏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Hp。其中胃黏膜细菌培养是诊断我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途径三: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只是代表被感染过,并不代表现在正感染。HP进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它,治疗后如果病菌被杀死,抗体的消退也需要一年左右,如果恰好这期间检查就会显示抗体阳性。

怎样预防感染及复发?

如何预防感染及复发呢?根本的办法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及卫生条件,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几点:

第一,前面提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很常见,所以如果有条件,家庭成员应同时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第二,初次治疗时就选用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案,尽量彻底治疗。

第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还存在于人体口腔中,所以在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同时检测并治疗口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用漱口水漱口即可)。

第四,治疗后定期复查幽门螺旋杆菌,如果复发,可以再次治疗。

最终关于我的判决:

幽门螺杆菌作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罪魁祸首”,一经发现,一般需毫不留情地进行“剿灭”。但我还有人类未曾认识的一面,有时我也会保护人类,但针对每一位人类朋友治还是不治,欢迎您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来咨询,医师会为您量身制定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简介

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杭州市I类重点学科、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中心杭州基地、中国ERCP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杭州市胆胰疾病(胰腺癌)诊治中心。现有医师32人,护士67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学位5人,硕士19人。有8名医生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学术团体拥有学术任职。全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李兆申教授为科室“钱江特聘专家”。科室核定床位117张,年门诊病人10万余人次,住院病人6000人次,其中外地病人占40%。每年接受省内外进修生30余名,为省内外培养了200余名消化内镜医护人员。通过连续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胆胰疾病内镜诊治进展以及ERCP、EUS高级培训班,极大的推动了省内外消化内镜事业的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内镜微创诊治消化系疾病”的技术优势和诊疗特色。每年内镜诊治数量50000余例次,开展内容全面,基本涵盖目前世界上先进技术和诊治项目。在消化内镜治疗胆胰和胃肠道疾病具有极大的优势,深受国内同行专家认可。特别是内镜治疗胆道系统结石、慢性胰腺炎、胆道肿瘤等胆胰疾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年诊治数量达2800例次。

国际领先开展经EUS胰腺癌射频消融术;国内领先开展多镜(EUS、ERCP、IDUS、spyglass胆道镜、p-CLE)联合诊断胆胰恶性肿瘤;经内镜射频消融术与光动力疗法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体外震波碎石、Spyglass胆道镜激光碎石术治疗困难胆总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联合ERCP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EUS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术、EUS胰腺脓肿引流清创术、EUS胆囊穿刺引流术、EUS经胃左肝管/十二指肠胆总管穿刺引流术、EUS胰管穿刺引流术。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