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你知道多少?


快乐木偶”(天使综合征)、 “熊猫宝宝”(戈谢病)、“蓝嘴唇”(肺动脉高压)、“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这一个个看似美丽又可爱的名字背后,是很多罕见病患者的痛。
今年的国际罕见病日,中国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正式发布,为121种罕见病诊疗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宣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以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消除罕见病患儿诊断壁垒调查结果和建议报告》也于近日发布。
2018年5月,国家5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罕见疾病,并从今年3月1日起,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这些文本接连发布,表明了中国有关方面对罕见病的重视和关怀,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罕见病。
罕见病,你知道多少?
罕见病在全球并无统一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小于总人口0.65‰至1‰的疾病,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口小于20万或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而欧盟则将其定义为患病率低于1/2000的疾病。儿童时期是罕见病发病的高峰。
研究显示,80%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导致,50%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中国约2000万的罕见病患者,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据估计,如果按照一个家庭出现一个患者,它的不幸所产生的影响至少要扩大到6至7人,包括患者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内,初步统计,可能波及到全国总人口的1/10甚至以上。因此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罕见病并不罕见!
每种罕见病都不太一样,都有诊断上的难处。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是罕见病患者共同面对的难题。罕见病中绝大部分是遗传性疾病。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罕见病的发生,必须构建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网络,健全孕前产前检查和疾病筛查制度,努力降低包括罕见病在内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对于罕见病的防治,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一方面,采取预防措施,进一步通过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来降低罕见病发病人数;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医学遗传专科诊疗和遗传咨询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罕见病登记系统,实现精准规范的诊治,改善预后。
遗传检测的适应证
罕见病的精准诊断,依赖于医学遗传专家的临床识别和一系列的分子遗传检测技术。遗传检测的应用价值在于为疑似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遗传学证据。因此,应除外明确的非遗传致病因素,优先针对疑似遗传病的患儿进行检测。
▐ 结构异常
(1)头面部发育异常、五官发育畸形、特殊面容等。
(2)躯干、四肢和生殖器等的先天异常、矮小、生长发育缺陷等。
(3)内脏异位和多发内脏先天畸形等。
(4)皮肤异常,如大疱表皮松解症、皮肤松弛等。
▐ 功能异常
(1)神经肌肉相关疾病,如智力发育和(或)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社会适应或行为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肌病等。
(2)视听障碍,如失明和其他视力问题以及耳聋等。
(3)各种先天代谢障碍,如顽固性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等,还有不明原因的新生儿反应差、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等。
(4)免疫系统功能明显异常,如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等。
▐ 其它异常
(1)新生儿质谱、听力筛查提示明显异常。
(2)临床辅助检查(质谱、生化、免疫指标、影像、电生理、病理等)出现异常,提示先天遗传疾病可能。
(3)疾病呈家族聚集现象。
参考文献: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遗传病遗传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9, 57(3):172-176.

相关阅读
- 07-23 他往医生桌上扔了两坨大便,医生还说他干得漂亮!
- 05-21 吃桑葚的季节到了,它可不只是“美味”这么肤浅
- 05-21 12岁女孩头晕乎乎,竟是患上了这种“中老年病”……
- 05-20 啥?肺“跑”进了脖子?
- 05-20 高一女生“怀孕”6个月?事情没那么简单!
- 05-20 实锤了!吃火锅辣条真的不长痘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