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简介

发布时间:2019-10-23 浏览量:3642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 

DILI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固有型指当给予高剂量药物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引起的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APAP。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能够导致黄疸、肝衰竭,甚至死亡,仅影响易感人群,与剂量关系不大,并且临床表现更为样。 
一、临床常见引起的药物:
    1. 中药:土三七、何首乌、马兜铃、雷公藤、大黄等;天麻丸、小柴胡汤等
    2.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
    3. 抗糖尿病药:阿卡波糖、沙格列汀、磺酰脲类药物、曲格列酮、利拉鲁肽、二甲双胍等
    4. 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5. 抗真菌药:两性霉素、氟康唑、特比萘芬、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
    6. 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7. 消化系统药物: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
    8. 心血管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依达拉奉、贝特类药物、烟酸、洛伐他丁等
    9. 神经系统药物: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
    10. 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阿糖胞苷、卡培他滨、他莫昔芬、氟尿苷等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12.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乙(丙)硫异烟肼等
    13. 保健品类:反复使用保健品(尤其含有某些中药成分的)、美容产品、减肥产品等 
二、风险因素:
    诱发药物性肝损的风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年龄、性别、妊娠、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和基础肝病等对其均有影响)、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其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和环境因素(过量饮酒可能增加度洛西汀、APAP、甲氨蝶呤及异烟肼等引起DILI的风险)。
    三、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两部分:
1、药物的直接肝毒性:摄入体内的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产生的直接损伤,往往呈剂量依赖性,通常可预测,也称固有型DILI。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的直接肝细胞损伤,最常见的就是APAP的肝毒性,其代谢产物乙酰醌亚胺是毒性产物。
    2、特异质型肝毒性:与药物代谢酶系(以细胞P450色素为典型)系统相关;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ROS等);免疫系统激活;与药物剂量无关最常见药物是抗微生物剂,如阿莫西林、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异烟肼。
    四、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我们称之为肝细胞损伤型“药物肝”。如果出现ALP和或GG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AKP超过2倍正常上限时,我们称之为胆汁淤积型“药物肝”。另外有些患者,既有ALT升高的表现,也有ALP或GGT升高的表现,此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药物肝”。


    五、治疗情况:
    DILI的治疗主要包括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并可适当使用药物治疗。严重的,可能还需要考虑肝移植。常见的用于保肝的药物如下:



总的来说,药物的肝脏毒性通常是由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其诊断具有条件性,有赖于药物特性、停药后反应及排除其他引起肝病的原因。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促进毒性药物清除,并应用肝细胞保护药物,但也要注意不可过度使用保肝药。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