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艾草与菖蒲的不期而遇 中药师说冥冥注定并非偶然

发布时间:2020-06-26 浏览量:2012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适逢夏至,天气炎热,而空气潮湿,百毒齐出;故在民间,端午节除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衣佩香囊、门挂菖艾等风俗,围绕“驱病、防虫、辟邪”展开。

端午,适逢夏至,阳气盛旺,且艾、菖长势最为茂盛;说起“除湿辟邪”,而艾、菖莫之能胜。艾草与菖蒲,在这一时不期而遇,端午节也称“菖蒲节”、又称“艾节”。现在就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中药临床药师徐良辉来说说,这二者相配,是如何相得益彰。



【情志两相合】

艾叶,为菊科植物,原生于荒地、山坡之上,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耐旱;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原植物生于湖泊水泽,或潮湿石上,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忌旱。虽然二者生活的环境与条件不同,但二者情志相合,端庄而秀丽、芬芳而轻扬;药物性味相同,皆“味辛,苦,性温”,药物偏性,也使得它们的药物功效也有相近之处,皆有“温经祛寒,化湿通痹”的功效。故二者相遇,并非偶然。



【相合制香囊】

佩戴香囊,中医称为“香佩法”或“香嗅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明末医家吴有性所著《温疫论》认为邪易从口鼻而入,温疫疠气最先影响肺、胃功能,因此防治疫病应首先针对肺胃进行。辟疫香囊中的药材绝大多数由芳香类药物组成,自口鼻而入,浸润胃肺,到达清疫祛病的作用。

【材料】

艾叶5份、石菖蒲3份、

陈皮3份、藿香3份、

佩兰3、白芷3份、苍术3份、

薄荷2份、冰片1份。

【制作】

以上九味中药,根据制作香囊大小,

按比例配制,打粗粉装袋。

【功效】

清香醒神、化湿开胃。

可用于脾虚湿困所致胃口不开,

上腹胀满,消化不良等。



【相系挂门框】

“阳雀高叫中耕忙,家家户户粽子香,艾蒿菖蒲挂门框。”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我国人民端午节的民俗影像。菖蒲似剑,艾蓬如鞭,将艾蒿、菖蒲捆扎起来,挂在自家大门框上,为的是辟邪消灾,禳解、祛除、避五毒。由于艾蒿、菖蒲,芳香气浓,可以有效避免蜈蚣、毒蛇、蝎子、壁虎“五毒”从门框、窗户缝隙进入屋内,当然也有祛蚊、祛虫的作用。

【材料】

艾蒿5支、菖蒲叶5支。

【制作】

以上二味,用红绳编制,

悬挂于门框、窗户或蚊帐上。

【功效】

芳香化湿,祛蚊祛虫。



【相配治皮病】

端午梅雨时节,高热而潮湿,虫蚊滋生,多种因素易致皮肤生疮、瘙痒。在民间,艾叶、水菖蒲常用来煎水熏洗治疗多种皮肤、妇科疾病,具有明显的止痒、消肿、止痛作用。《本草经疏》记载,艾叶“苦酒作煎治癣甚良者,杀虫之功也。治妇人带下,温中除湿而升也。”《药性论》记载,菖蒲,“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材料】

艾叶15 克、石菖蒲15克、

苦参30克、金银花15克、

野菊花10、黄柏10克、

马齿苋30克。

【制作】

以上七味中药,用水煎煮10分钟左右,去药渣,取适量药液(剩下药液储存备用)加入冷水调至适度温度清洗患处。

【功效】

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可用于湿热蕴肤所致的红斑、

恶疮、瘙痒等皮肤、妇科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主要成分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菖蒲富含β-细辛脑、樟脑等成分,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另外,二者用药禁忌为,艾叶、菖蒲,味辛苦性温,药性温燥,故有阴虚火旺,血燥生热以及有失血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恐加重病情。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4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