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分波来袭,你已经“剁”了几只手?

发布时间:2020-11-11 浏览量:5164次 来源:张海生


明明距离“双十一”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却发现身边的亲友都已经开始熬夜抢货:家家灯火通明,没有电视音响的嘈杂,也没有夫妻的争吵,有的只有鼠标“嗒嗒嗒”的响声。

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某宝推陈出新,从“盖楼”到“撸喵”,从定金膨胀金到满减红包、直降红包,再到今年为了避免品牌之间相互“挤兑”,让更多的类型品牌分时段爆发,重磅推出的“分波预售”,也是挖空心思“花招”不断。

原本发誓“绝不同流合污”,可看到身边小伙伴都在拼命加载购物车,也会忍不住去逛一圈,然后安慰自己:我不买,就看看。

然而,看到打折的东西好心动!等快递的时候好开心!加入“买买买”一族好兴奋!于是,你又开始“灵魂拷问”:

“买,还是不买?”这是个痛苦的选择。

最近,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也陆陆续续接到一些咨询:“为什么“捂紧钱包”那么难?我到底是怎么了?

今天,我们就邀请市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悉数促使我们“剁手”的罪魁祸首。

01


NO.1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随大流”。


“双十一就是该花钱呀,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你买、我买、他也买,钱就可以花得很放心。

如果一个人想参与到集体中,他想要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和大家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而如果没有购物,就丧失了和大家共同体验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为双十一血拼的时候,自己很难控制住不去随大流。

02


NO.2获得控制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通过“吃”和“买”来缓解内心焦虑。

为什么「买」能够缓解人内心的焦虑呢?

张海生介绍,焦虑和失控有关,这个失控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情绪的失控。

当生活不和往常一样,当生活逐渐失去控制,很多人都会陷入焦虑,越是焦虑,就越需要用到我们随手可掌控的东西——购物,来支撑自己的内心,不让它崩溃和瓦解。而“疯狂剁手”这件事情,会使我们找回对于自身的掌控感:我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我可以决定金钱的去留。这种重新获得掌控感的行为,会让人获得一种快感。

因此,购物是一种人的潜意识里自我治疗的方式。



03


NO.3 预期理论和损失感


“预期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意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双十一买东西就是在省钱。不买点什么,总感觉自己亏大了。”很多人在双十一买买买时,都抱有这种心态:一件商品不打折时,不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它就意味着损失,而这种损失感则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并产生一种“赚大了”美丽错觉

04


NO.4 冲动购买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瑞安·豪威尔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


张海生介绍,当面对一年一次的“打折优惠”时候,人们有关于生存焦虑的本能就会被唤醒,以防想用的时候,这些东西却没有了。这样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看到5折、7折、满200减15、满300减40这些折扣商品时,哪怕自己并不需要,也会情不自禁“囤货”,同时自欺欺人:这么优惠的价格一年就一次,还是买了吧。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逛某宝时候,你经常会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01

“这件衣服多好看啊,如果我穿上,一定会艳压群芳!”

02

“这个洗碗机不错,我再也不用把手泡在水里了。”

03

“如果我打上这条领带,去见丈母娘一定会讨她老人家喜欢。”

张海生解释,购物时,大脑分泌出多巴胺,这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物质,当一个人吃东西或是购物时,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启动大脑的奖赏机制,从而使人产生快感。

但这种快乐并不是真正快乐,而是“我想到做那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这件事情实际上带来的快乐。”

这也很好解释了“等待快递的过程很快乐,但拆开快递盒子后,快乐就减少了一半。”然后怀疑自己当初“瞎了眼”。

但是当下一次,当你再想获得快感时,还是会忍不住“剁手”,就像是对鸦片上瘾一样,人的大脑也会对多巴胺上瘾,从而不停地购物,以期待获得更多的“快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购物成瘾”

其实,我们自己掉入了多巴胺的“陷阱”

那么,如何控制自己“汹涌澎湃”的购物欲望?这里,张海生建议,买或者不买,其实都可以,关键是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真实的快乐,让心灵和人格都变得更加强健。

当然,张海生提醒,还有一些购物行为可能需要临床心理科干预:



强迫性购物

这种购物举动类似一种行为成瘾,其特点在于自我控制减弱、对外界的诱惑难以招架,而且明明知道不能这样却就是控制不住。



双相障碍患者的躁狂发作期会出现疯狂购物

他们不但给自己“买买买”,还会给家人、甚至陌生人“买买买”,等他们恢复正常或转至抑郁时,这种行为就会消失。

“上述两种情况对于患者和家人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社会和经济危害,往往也符合我们临床心理科冲动控制障碍的诊断标准。”

END

愿你,能够活得不虚幻,清醒又独立。

<专家介绍>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海生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教学主任


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曾在意大利进修学习。目前任职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浙江省老年精神障碍分会常委,杭州市精神医学和心身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童精神障碍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医师分会委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浙江省常务理事,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国际心理健康组织成员。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行为干预,主持和参与省级、市级科研项目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键挂取专家号】

本文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