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80%以上的聋孩子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

发布时间:2019-12-09 浏览量:7294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38岁的龚女士,两年前足月顺产分娩一子,取名喜宝(化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原本是一件非常喜悦的事情,可是喜宝出生后多次听力筛查未过,6个月大的时候喜宝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听力检查以及耳聋基因检测,确诊为先天性耳聋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子突变,需佩戴助听器并行语言训练,幸好就诊及时没有延误喜宝的语言等各方面的发育,可是其中的辛酸只有日益陪伴在喜宝身边的父母知道。今年龚女士再次怀孕,她希望能得到一个健康的二宝。于是,龚女士怀孕21+周时来到市一医院的遗传咨询门诊,抽取羊水及其父母静脉血2ml进行耳聋基因检测,不幸的是验证结果为,腹中胎儿基因位点和第一胎喜宝相同,为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子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分别遗传自健康的父母,根据遗传规律,考虑腹中胎儿和哥哥喜宝一样是耳聋患者,也就是说父母亲虽然都是听力正常的正常人,但都是耳聋基因SLC26A4的相同位点携带者,若再生育后代,50%几率为SLC26A4基因携带者,不发生耳聋,25%几率为纯和突变,为先天性耳聋。

市一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夏建妹说,耳聋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遇到,大家想到的是有耳聋的父母可能生育耳聋子女可能性较大,所不知的是,我国每年约有3万以上患严重耳聋残疾的宝宝出生,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1000,与唐氏综合症的发病率一样高,而80%以上的聋孩子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因此普通人中,大约有5-6%的人也会携带隐性状态的耳聋基因突变。如果夫妻双方都携带相同的耳聋基因,就算听力正常,也有高达25%的几率生育出聋儿。就像龚女士,因此如果能扩大耳聋筛查的范围,可以更有效的预防一定量的耳聋患儿出生,或者及早明确耳聋病因,利于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提高生存质量。

遗传性耳聋的有不同的遗传模式,包括: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遗传方式在一个大家系中可以有很多耳聋病人,耳聋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在这个家系中游荡。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比例最高,但不会引起大家注意,询问病史时都认为自己家系中没有此类疾病,因为此类患儿的父母均表现听力正常的正常人,但常常会同时携带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因此表现为散发病例。3、X或Y性染色体遗传:一般比较少见,X连锁遗传多是由母亲传给儿子,女儿一般不发病,或者病情较轻,Y连锁遗传是男性相传,更为少见。4、线粒体母性遗传:母亲将基因传给儿子或女儿,有些线粒体基因突变患儿可以出现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这种患儿即使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有时一针即可致聋。

遗传性耳聋在临床表现上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占比70%)和综合征型耳聋(30%),而研究表明造成我国这些耳聋的罪魁祸首主要与这三大基因有关:分别为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和C1494T突变)。

第一大突变的基因是GJB2 基因,它定位于人类的染色体13q11-q12,全长4804bp,有两个外显子,一个内含子,其编码区位于exon2,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cx26)。GJB2 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内耳缝隙连接,致使钾离子不能回流到内淋巴液,因此一般导致非综合型耳聋,且不损伤耳蜗的听神经,因此即使为重度耳聋也可移植电子耳蜗恢复听力。因此出生后及早筛查,明确病因可采取相对应治疗效果很好。

再次是SLC26A4 基因,该基因可编码Pendrin,其突变可能导致外显子剪切位点异常或关键氨基酸发生置换等,影响Pendrin蛋白的合成和功能,此蛋白的异常会导致内耳和甲状腺的发育异常,因此该类基因突变既可引起综合征型耳聋:Pendred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和耳聋),也可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EVAS)。在国内EVAS疾病中SLC26A4 基因突变检出率高达97%以上,病因和颅腔和内耳的通道发生异常肿大有关,出生即存在或幼儿期发病,因此这些孩子在出生后有些听力是正常的,通常在一次轻微的外伤后(特别是头部外伤)或感冒出现听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听力可以部分恢复,但是经过多次发作,听力逐渐下降,最终需要植入人工耳蜗来帮助这些患儿恢复听力。因此出生即行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提醒家长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受到外伤,延缓听力下降的时间,可以为孩子争取宝贵的语言发育时间。

第三个基因突变为线粒体DNA12SrRNA 基因,它突变后表现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常敏感,氨基糖苷类药物进入耳蜗和前庭后积累,与12SrRNA 的结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损伤、凋亡,进而影响听力。线粒体DNA 12SrRNA 基因突变可通过母亲传给后代,后代中只有女性可将其继续传给下一代。这些药物的过量或长期应用可以导致耳鸣、听力下降,但也有一些患者仅应用一次就出现耳鸣,甚至严重的不可逆性的听力下降。

另外还可以筛查出GJB3,表现为后天性高频耳聋,但该基因携带率较低,基因型和表现型不紧密,可能为纯合体,但可表现为听力正常,可能不是致聋的唯一因素。

因此人群中扩大开展耳聋基因检测有很大的必要性:

(1)耳聋患者夫妇,在当下较为普遍的聋-聋婚配模式中,若双方具有相同的突变基因,则其后代患耳聋的几率将极高。在婚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明确双方的基因型及突变位点,指导基因互补型婚姻,即避免相同基因型的耳聋患者间婚育,可有效地避免聋儿出生;

(2)新生儿,因为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在听力筛查时表现正常,发生漏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会下降,发生迟发性耳聋,如线粒体DNA 12SrRNA 突变患儿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听力下降,或SLC26A4 患儿在头部受到撞击,磕碰后听力下降。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同时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可警示其父母,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孕妇,对孕妇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干预其生育过程,若孕妇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突变,则其家系中所有母系成员均具有相同突变,应终身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若为GJB2、SLC26A4 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其配偶也进行耳聋基因检测,若双方为相同基因的携带者,需进行产前诊断,明确胎儿基因型,并进行生育指导与干预。我国每年有两千万孕龄女性生育,通过孕期耳聋基因检测,可预防大约7000名先天性聋儿出生和约40000名耳毒性药物敏感个体耳聋的发生。按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及康复费用40万元/例计算,可为国家节省耳聋治疗费用188亿/年;

(4)由于耳聋基因的高携带率,且90%-95%的耳聋患儿出生在正常家庭,扩大耳聋基因检测的范围,通过对正常夫妇进行婚检或孕检,对其婚配、生育进行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遗传性耳聋的发生。对于有明确生育耳聋患儿风险的夫妇,检测时应结合产前诊断,即在孕早期进行绒毛膜穿刺,孕中后期进行羊水或脐带血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可有效地规避生育耳聋患儿的风险,如前面提到过的这对夫妇,当他们生育一个聋儿后,迫切想知道第二个孩子的情况,这时的基因诊断加上产前诊断可以明确胎儿的耳聋基因状态,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聋儿出生。

现市一医院产科常规开展耳聋基因的筛查和检测以及遗传咨询,孕前、产前以及新生儿的耳聋基因筛查,对有生育计划的,结合家族史及病史对后代患病的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做出客观、准确的生育指导,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减少遗传性耳聋发生的目的。

除外耳聋基因的筛查,其它一些单基因疾病也可以有效做到孕前或产前的筛查如地中海贫血基因、白化病单基因、DMD、苯丙酮尿症以及与智力发育、卵巢早衰有关的脆性X染色体等。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

夏建妹副主任医师优生优育门诊


周二、三、四、五

遗传咨询门诊


周三下午

翟洪波主任医师胎儿医学门诊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