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峰尖兵 | 胡炜:战重症高峰,是“指挥员”,也是“定心丸”

“炜”原意是火光明亮、光彩鲜明。
人如其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专家胡炜,就如同温暖夺目的一束光,照亮无数患者生命中灰暗的时刻……
他说,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是患者的最后依靠,没有后路可言。
PART.1
重症医学科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2001年,胡炜毕业后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工作。当时,医院临时组建重症医学团队,尚在各科室轮转的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加入。
2003年9月,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建制,胡炜也成了科室资深“元老”。
建科初期,一切都是新的,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回顾过往,胡炜感慨,每天都像在战斗,每分每秒都过得很充实。
一路筚路蓝缕,一路励精图治。20年来,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艰辛和挫折,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绝处逢生的生命奇迹。
阳光总在风雨后。现在的重症医学科,作为杭州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杭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单位、市级重点学科,年均接收危重病人超过 1000例,拥有完备的ECMO设施设备、训练有素的ECMO团队、完善的ECMO流程和应急预案、辐射全国范围的培训体系。2016年开始ECMO运转超过20例/年,至今已超过200例,2018年获全国“卓越ECMO中心”荣誉称号,历次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力挽狂澜……
这一份优异的成绩单的背后,是胡炜带领“重症人”开疆拓土,步履不停。然而他很谦虚:“我的团队还要不断强大,否则拿什么拯救生命。”
PART.2
2022年11月30日,杭州白马湖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确保舱内的医疗工作有序运行,胡炜不仅要负责随时高效合理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全力保障好一线医护人员们的刚需,还要搭建专业化的医护团队,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他说,方舱就是普通医院和定点医院之间的“蓄水池”,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上游综合医院不会堵塞,能腾出手收治本身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能让下游定点医院有精力收治重症患者。
随着疫情的发展,相关防控举措也处于随时动态调整之中。对此,胡炜总是不急不缓、思维清晰、积极响应。旁人很难想象,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多少突发情况,又是如何从容应对的。
12月7日,随着“新十条”发布,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胡炜敏锐地判断,重症高峰即将到来,提高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场重症保卫战打响了!
这一个多月以来,胡炜忙得不可开交。他坦言,“虽然重症患者的救治一直都有很大压力,但目前这种程度真的是前所未有。”
为了应对重症高峰的冲击,胡炜和其他医院领导班子提前统筹规划,调配全院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充重症收治能力,确保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床位扩充,还需要重症救治力量。在胡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内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人员,组建了由250名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组成的后备梯队,确保重症单元医护人员达到500人以上,重症床位与护士比达到1:3,最大程度确保重症救治流程有序通畅。
胡炜还担任杭州市新冠救治专家组组长,按照杭州市的分级诊疗和巡诊机制,专家组成员需要随时待命,一旦危重病人出现,需要作为“救火队长”以最快时间来到病人身边救治。
“那段时间里,每天晚上都要常规和省、市救治组讨论病情,研判形势。”胡炜回忆,“我们还利用一切手段,针对医联体内的各家医疗机构不定期开展培训,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PART.3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胡炜还是科室医护和患者的“顶梁柱”、“定心丸”。
12月30日,杭州白马湖亚定点医院暂时关闭,胡炜一刻也没有休息,转战“吃紧”的后方战场,和大家并肩作战。安排重症接诊、病区会诊、指导抢救、组织学习……他带领市一“重症人”冲锋在救治一线,空间上无所不在,时间上连轴转。
“危重病人突发情况多,早上制定的治疗方案也许下午就要改,到了晚上可能还要改。所以只要是收治了重症患者的地方,胡院长每天都要去走一遍,查多少次房都记不清楚。”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英说。
孕31周的赵女士(化名)感染病毒后出现明显的“白肺”。祸不单行,12月25日又突发腹痛。市一医院产科会诊后紧急行剖宫产手术。期间又经历了一场感染性休克,严重的炎症风暴使得心功能急剧恶化,生命危在旦夕。胡炜亲自部署抢救:心脏按压、ECMO循环支持……让生命体征稳住,为治疗创造宝贵的时机。
那段时间里,胡炜平均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但就是这三四个小时也是碎片化的时间堆起来的,有时刚闭上眼眯了一会,碰到有情况又醒了。这样周而复始,想睡个囫囵觉都成了奢侈的事。
因为繁忙,他很难做到按时吃饭。有时等患者情况稳定了,饭菜早已经凉了;有时没吃几口,又匆忙赶回病房查看情况。“我们简单对付一口就行,但患者不能等。”他边走边说。
PART.4
科里的医护都知道,胡炜对设备管理有两点与众不同的要求。
首先,他要求安装分贝仪,保证室内噪声不能超过45分贝。他说,ICU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监护仪报警、仪器运转、工作人员的对话、门铃及电话等,对于清醒病人的睡眠质量有严重干扰,而35-45分贝是最适宜的区间。
再者,他要求在适宜位置挂上时钟,让清醒的患者一睁开眼睛就能看见时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患者几乎‘与世隔绝’,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日复一日不知白昼黑夜。”他说,“知道时间能让他们更加感受到生的希望。”
看似不经意的小小举措,背后却是胡炜与患者难能可贵的“共情”。
12月中下旬,科室多位医护相继倒下,但即使发烧浑身难受也要坚持将本班工作做完再休息,病房里随处可听见医护们咳嗽声,不少人走路都在发飘。
“我看在眼里,一直在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之后,胡炜为医护人员筹备了37件羽绒背心和维C等。他说,我们医护人员的工作服都很单薄,最近院内“999”急救又很多,尤其在这个特殊时期,来回奔波容易生病。每次查房,他还都要问问护士长,大家是不是都记得吃维C了?
无数细节,无数微光,温暖着医务人员的内心,让他们再苦再累也能咬牙坚持。
战“高峰”,应“大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重症保卫战”中,胡炜不仅是一名战斗者,也是一名“指挥员”和“定心丸”,带领医护人员为重症患者们撑起一艘又一艘生命之舟,不断取得重症救治新突破。

相关阅读
- 04-28 “感控无界,安全同行”——市一医院召开2025年感控委员会第二季度会议
- 04-18 重磅!我国过敏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郭胤仕教授加盟市一医院,领航过敏防治中心建设
- 04-03 “橙心柿一”先心病救助项目杭阿线上推进会成功举办
- 04-02 全国表彰!童向民书记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03-28 杭州市首家!市一医院推出8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优先服务
- 03-19 打造“低空生命线”丨市一医院“低空+医疗”应用服务日趋成熟
- 02-27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春山可望万象新!市一医院举办科技创新月开幕式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
- 02-25 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百医出海”,青年骨干踏上国际化研修新征程
- 02-20 “杭州市一DeepSeek智能助手”开拓杭州市一智慧医疗新时代
- 02-13 喜报!市一医院获评2024年度全市综合考核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