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疗快讯 - 详情

春天一定要吃的4样菜!各个都是宝,适合减脂!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量:240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春天是大自然馈赠美味的季节

各种鲜嫩的春菜纷纷登场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营养科主任杨任华

为大家分享

适合春天的4种菜

热量低又美味

给一碗红烧肉都不换!


如果要问什么菜最有“春天味儿”,答案一定少不了香椿。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广泛地区。香椿的味道奇特,是鲜蔬却带着肉味一般的鲜香,是一种好食材。当代作家汪曾祺曾描述其“一箸入口,三春难忘”。

香椿是名副其实的“十全蔬菜”,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香椿中蛋白质含量居群蔬之冠,每百克高达9.8克。据现代医学及临床证明香椿能保肝,利肺,健胃,补血,舒筋。

食用注意

香椿发芽初期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随着其不断长大,两者含量会有所上升。所以香椿一定要挑嫩的买!

同时,为了减少香椿内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损害,香椿还应该选择焯水后食用。一般来说,将香椿焯水1分钟左右,既可去除其中的大部分亚硝酸盐,又不会对香椿中的维生素C、多酚等营养素造成过多破坏。

此外,在水里加一点盐、淋少许油,还可以让香椿的颜色保持鲜亮,做出的菜品会更好看。



春天里什么蔬菜最为可口,青菜薹当仁不让。青菜薹,有些地方也称作青菜心,作为江浙地区的春季时令蔬菜,它无疑是平常百姓春天餐桌上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绿油油的它变着花样做都各有风味——清炒、炒木耳、烧年糕、烧面条……

刚抽薹的青菜较嫩,因此口感软糯;同时,初春时节气温较低,植物积累了较多糖分,尤其在准备开花结果时,植物的养分都会向菜薹位置供应,此时的青菜薹吃起来便有微甜的口感,营养也较为丰富。

一旦气温升高,青菜开花后,体内的糖分便渐渐消耗掉,此时菜薹的口感就会变差。因此,青菜薹食用周期非常短,2月初到3月底这段时间是最佳时机!

食用注意

烹饪方式可选用快炒、白灼或煮汤,能够保留脆嫩口感和维生素C。烹饪过程避免过度烹煮,防止营养流失(如水煮时间过长)。可选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如彩椒)与其同食,促进铁吸收。

特殊人群要注意,焯水可以减少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以及草酸含量,这样对甲状腺类疾病和肾结石患者更加友好。


又到了“居有竹,食有笋”的好时节啦!春笋那一口脆生生的鲜嫩,任谁尝过都要感叹一句"春日滋味不过如此"。

春笋是春季的时令美味,不仅口感鲜嫩脆爽,营养价值也很高,适量食用对健康有多重益处。虽然中医认为竹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等诸多功效。但是笋里大量的纤维素不太好消化,而且还含有难溶性草酸。

它的纤维比芹菜这些常见蔬菜可要硬得多,相对来说也就更难消化。要是吃多了,胃肠道受到刺激,蠕动速度加快,就会让人肠胃不舒服,那种滋味可不好受。

食用注意

一般来说,煮个1—2分钟就好,如果时间充裕,多煮一会儿那就更完美啦。

这么做有两大好处,一来能让春笋里的粗纤维软化,进到肚子里更容易消化;二来春笋里的草酸含量可不低,焯水能让 70% 的草酸流失掉。这样既能吃得安全,还能让春笋的口感变得更加清爽。

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属于发物。所以吃春笋可不能太放纵自己,可别天天吃,更不能一顿猛吃,尤其是消化功能弱的人群更要克制。另外, 吃完春笋后,最好别碰生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冰啤酒、生海鲜等。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一到,田间地头的荠菜便悄悄冒了头。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野菜,却是《本草纲目》钦点的“护生草”,其钙含量惊人地达到每百克294毫克,是牛奶的3倍,维生素C比柠檬还高。

对于钙质需求迫切的中老年人群,或是牛奶不耐受者而言,荠菜无疑是强健骨骼、维持肌肉活力、预防骨质疏松的天然佳品。

荠菜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达每百克2590微克,即便是以类胡萝卜素丰富著称的南瓜(每百克含890微克)也不及它。这一特性使得荠菜成为保护视力、预防干眼症的优选食材。

食用注意

无论是凉拌、炒蛋还是包饺子,荠菜都能轻松点亮餐桌。

不过要注意,荠菜根部黄酮含量是叶部的2.3倍,清洗时勿去除;荠菜含有大量草酸,烹饪前需要焯水,沸水加5滴食用油,焯烫20秒可保留90%维生素;脾胃虚寒者每日荠菜食用量不超过100g,建议搭配姜丝烹调。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