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疗快讯 - 详情

杭州大叔“阳”了之后,肺部被抽出长条状血栓,新冠后遗症难被察觉……

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量:2258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冠病毒感染由原先的“乙类甲管”过渡到目前的“乙类乙管”,同时,因新冠病毒的高传播性,给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冠病毒感染最多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对这些症状,由于大众的知识普及度高,会及时用药或就诊处理。但如出现胸闷气急时,由于医学背景的缺乏,每个人的关注度会缺失,自我感觉良好,或觉得没什么事情,坚持一下就好了。殊不知,医学上的低氧血症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2022年12月版)中,如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即为重型。可见胸闷气急症状需要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关注。新冠后“最喜欢”的事是卧床休息但却引发健康危机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刘永昌介绍,引起患者胸闷气急症状除了新型冠状病毒对肺组织的炎症作用外,肺动脉栓塞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冠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患者,不管是轻型还是重型,大多数会有怠倦无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卧床休息。但这就势必增加了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相关数据显示,每静坐1小时,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会增加10%,持续静坐90分钟会使得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活动量的减少大大增加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杭州一大叔新冠感染后肺部被抽出长条状血栓近期,市一医院患者65岁的张大叔(化名),由于感染新冠后突发胸闷气急,当时测血氧饱和度为90%,立即被家人送往了急诊。医务人员查体发现张大叔除了胸闷,还有单侧小腿疼痛、肿胀等症状,患者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肺栓塞。于是,血管外科团队立即行肺动脉CTPA检查,果不其然,结果提示右肺动脉主干栓塞。

经过急诊行右肺动脉机械性吸栓术,医生们取出大块长条状血栓,术后张大叔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胸闷气急症状即刻得到缓解。

研究发现:感染新冠后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者在确诊新冠30天后,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增加了5倍,一般性出血事件风险增加了大概2倍左右。与未感染新冠的人相比,出血风险则升高持续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持续3个月,肺栓塞风险升高持续半年。2022年8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显示:新冠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流感住院患者高60-89%。新冠病毒感染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急性肺栓塞是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尤为重要的事情。

常见的肺栓塞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咳嗽、胸骨后疼痛、发热、咯血、单侧肢体肿胀等等。典型的肺动脉栓塞三联征: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新冠患者必须注重血栓的预防!

PART 01多饮水多饮水可增加机体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当每日饮水量达到1000-1500ml时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如伴有发热时,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适当运动下肢的适度运动可以非常有效的增加回心血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在小腿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老年人久坐后可在室内多走动或进行屈伸膝关节、踝泵运动;年轻人可行瑜伽或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清淡饮食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少油炸的食物,可减少胃肠道的刺激,可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

PART 02

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如出现突发的单侧肢体的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小腿“抽筋”等,休息后症状不缓解;以及不明原因的突发胸闷气急,胸痛等等表现时,需要即刻到血管外科专科就诊。配合医护人员行下肢深静脉彩超、D二聚体检测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必要时行肺动脉CTPA检查排除是否有肺动脉栓塞。血栓合并新冠肺炎时需尽早就医!PART?03刘永昌医生提醒大家,当血栓合并新冠肺炎时需要尽早就医,以免病情加重延误治疗。大家也不必过多焦虑,随时技术手段的发展,对大部分DVT和PE,单纯通过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针或口服抗凝药)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如血栓量大,下肢肿胀明显或肺动脉栓塞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时,就需要行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4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