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高血压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量:17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源性高血压,是指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所致血压升高,当血压>140/90mmHg时即考虑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其升压机制较复杂,但大多病情较轻,停药后可逆转,偶尔可导致高血压脑病、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本身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服药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常见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有:

1.非甾体抗炎药

常见药物:布洛芬、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升高血压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环氧化酶合成,使前列腺素生成和释放减少,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升高血压。最近的荟萃分析表明,使用1周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尤其对于无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且发生风险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上升。

2.糖皮质激素

常见药物: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升高血压机制: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体内钠离子浓度增加,激活交感神经,促进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导致血压升高。

3.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的成分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其致高血压主要成分是雌激素。代表药物:雌二醇、结合雌激素、去氧孕烯炔雌醇等。升高血压机制: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诱发血压升高。雌激素还能使血管紧张素原浓度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进一步升高血压。口服避孕药时间每增加5年,高血压风险增加13%

4.甘草类

常见药物:甘草酸二铵等。升高血压机制:甘草酸水解产物甘草次酸有醛固酮样作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从而引起高血压。

5.促红细胞生成素

常见药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血压机制:该药使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增加,还可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具体机制与药物作用于肾小球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导致肾小球损伤有关。

6.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如苯环丙胺、吗氯贝胺,能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5-羟色胺释放增多,引起血压升高。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和多塞平等,能增加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使血压升高。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是苯乙胺衍生物,属于二环类非典型抗抑郁药,也能提高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导致血压升高。

7.免疫抑制剂

常见药物: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升高血压机制:升高肾脏血管内皮素水平,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同时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以及减少一氧化氮生成,促进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8.血管生成抑制剂

常见药物: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等。升高血压机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升高血压。

9.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常见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升高血压机制:长期使用导致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显著增高,导致水钠潴留。

10.茶碱类

常见药物:氨茶碱、多索茶碱、二羟丙茶碱。升高血压机制:促进内源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激动心脏β1受体可引起心律失常,激动血管α受体可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11.麻黄素类

常见药物:麻黄碱、伪麻黄碱。升高血压机制:直接激动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

12.甲状腺素

常见药物:左甲状腺素。升高血压机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导致血压升高。

13.垂体后叶素

代表药物:垂体后叶素、催产素。升高血压机制:垂体后叶素对平滑肌有强烈收缩作用,同时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催产素大剂量使用有抗利尿作用,导致血压升高。

治疗措施

若患者出现药源性高血压,在减量或停药后,血压会逐渐恢复至用药前水平。血压无法自行恢复,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因病情需要无法停用相关药物时,可适当减量,并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

1 导致血压升高的药物

药物分类

       具体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

非甾体类抗炎药

吲哚美辛、萘普生、吡罗昔康、对乙酰氨基酚

口服避孕药

炔雌醇

甘草类药物

复方甘草片、甘草酸二胺

拟交感活性药物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麻黄碱

抗抑郁药

舍曲林、文拉法辛

咖啡因

麦角胺咖啡因片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他克莫司

抗血管靶向药物

贝伐单抗、帕纳替尼、帕唑帕尼、阿西替尼、瑞戈非尼、舒尼替尼、

索拉非尼

其他

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乙醇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30-31.

[2] 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10): 1202-1228.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