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为什么煎药时要分加盖煎和不加盖煎?
发布时间: 2013-08-21为了将中药饮片煎透,使药中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一般在煎煮时,以加盖为好。尤其是在煎煮含有 极易挥发的芳香类成分,如薄荷、藿香、砂仁等药时,更应如此。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冷凝变为水珠滴回药锅内,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而对于质地坚硬的根、种子或动物类的中药饮片,如人参、黄芪、黄精、...
-
为什么要对滤过的药渣布包绞榨取汁?
发布时间: 2013-08-21药液滤出后,应将吸附有药液的药渣放入双层纱布或透水性能较好的原色棉布中包好,待稍凉后,用加压或双手反拧之法,绞取药渣中所吸附的药液。待将药汁绞榨干净后,再把药渣抛弃。这是因为一个复方中,各种药物饮片中的成分,可以溶解,而溶解的成分又可被药渣再吸着,两个相反的过程在煎煮中同时存在。一般药物加水煮后...
-
为什么药液煎好后必须立即滤出?
发布时间: 2013-08-21中药药液在煎好后应立即滤出,这一点必须重视。有人煎好中药后,不立即滤出,而是等放温凉后再滤出,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药液在药锅(罐)内存放的时间长了,会随着自身温度的降低,一则被饮片重新吸附,二则产生凝集,形成胶状物,并粘合于药渣的表面。致使药液的滤出量减少,甚或难以滤出,从而减少药物成分的煎出率,...
-
药液的煎出量多少为宜?
发布时间: 2013-08-21在相同气压、温度等条件下,其所含成分与其总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药液煎出物的多少随着药液量的多少而增减。若煎出的汤液总量过多,虽提高药物成分的煎出率,但却不便服用;若煎出的药液总量过少,虽方便了服用,但却降低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率。故药物煎出的汤液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而过少比过多的弊病更多,过少则...
-
怎样掌握煎药次数?
发布时间: 2013-08-21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最少应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近年有人对一剂中药煎煮3次的质量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
-
怎样掌握煎药的时间?
发布时间: 2013-08-21汤药煎煮时间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存率和疗效。一剂中药,若煎煮适当,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有效成分的溶存率,使其发挥最佳疗效;反之,则能减少其有效成分的溶存率,使其疗效降低,甚或破坏其有效成分,对人体造成伤害。概括地说,适宜的煎煮时间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
-
怎样选择、掌握煎药的火质、火候?
发布时间: 2013-08-21对于煎药用火,中医既强调火质,又强调火候,说明煎药所用火的火质与火候均能影响药物成分的变化及其煎出率。 所谓火质,即指火的质地。从理论上说,不同的燃料在燃烧时会有不同的火质,而火质不同的火具有不同的性能,势必会影响所煎中药的成分及药效。对此,古代的医药学家早有认识,并强调在煎药时宜用木炭火与...
-
如何掌握浸泡水的温度?
发布时间: 2013-08-21在先行浸泡中药饮片时,所用水的温度是否适宜,也会影响药物成分的煎出。一般认为,浸泡饮片的用水,以常温水或温水(10℃~40℃)为宜,切忌用沸开水。这是因为当沸开水浸泡干燥的植物类中药饮片时,中药饮片的外层组织细胞,因骤然受高热冲击,其所含的某些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淀粉等,会立刻凝固(或糊化)、紧缩,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