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市一大咖” | 我们的“沈老师”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量:11586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者语  

      她的笑温润如玉,眉眼间渗透着慈爱。她的笑很有感染力,一看到她的笑,浮躁的心都会平和好多。她的笑很衬她的职业,做她的病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做了二十多年的护士长,可大家更愿意叫她“沈老师”,除了因为她带出很多学生之外,更多的是她给人一种亲切感。她既有大家长式的严格,也有妈妈式的关怀。她说,“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我说,十年如一日,广照及重渊。

      她就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沈小玲,主任护师,兼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党支部书记,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浙江省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市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曾在浙江医科大学护理系临床护理专业、复旦大学护士长管理学习班、香港护士教育学会护士长管理学习班进修学习;在《中华护理杂志》、《护理与康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曾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一医院十大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

      1981年,沈小玲老师从杭州护士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在担任急诊科护士长之前,她曾在急诊科、肾内科、干部病房等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做人,勤恳做事,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


爱岗敬业,心系急诊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更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时刻经历着生死时速。而她在这样的战场上奋战了二十二年。当危重病人抢救需要人手帮助、当突发事件发生抢救室应接不暇时,不管是节假日或者夜间抢救,只要一个电话,她便二话不说立即赶到现场,义无反顾地冲上战场。

      担任急诊科护士长后,为了让工作更便利,她说服家人,一直住在离院很近的地方,居住环境虽然差,但工作却安心了。因为科里年轻护士多,而她就是护士们的“定心丸”。记得有一天凌晨,120送来了3个醉酒打架的刀刺伤患者,大出血急需抢救,见此情况,值班护士立即汇报她,从接到电话到赶到抢救室仅仅只用了10分钟。她的出现,让年轻的护士在面对重大的抢救时镇定不少,在她的指挥下,顺利完成抢救任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有时发生在凌晨,有时发生在夜晚,又或者在节假日。

      2008年的那场大雪,许多外地打工人员因为大雪铁路停运,被滞留在黄龙体育中心。在家刚吃完晚饭的她接到上级布置的任务后,立刻回医院进行工作安排,备齐所需的药品,第一时间赶到黄龙体育中心。“H7N9”、“集体中毒事件”、“校车事故事件”、“7.5公交事件”等等,每当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2014年,“公交车7.5燃烧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她接到护士的电话时,正在给发着高烧的女儿煮粥,放下电话后连煤气都没关,来不及和女儿交待一句,随手套上衣服,快速赶到医院。此时此刻,她深知,时间对于这些伤员的宝贵。在途中,她马上通知科室护士骨干赶赴医院,到达后积极组织协调参与伤员的抢救工作。随着伤员陆续增多,不同部门的人员也参与进来,她立刻根据人员和伤员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因为有效的组织协调,近百名工作人员在抢救室有序开展工作,29名伤员得到了最合适的照料。通过3小时的奋战,重伤员被顺利转运至专科医院。6名留院伤员,她果断地把观察室进行了腾空,安排护士对6名伤员一起进行治疗、护理、生活,对这次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善于创新,优化管理

      作为急诊科护士长,她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上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和管理经验,她带领全体护士改变观念,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地开展持续质量改进,优化急诊流程。

      2017年,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她带动科里骨干护士,通过品管圈的手法,指导她们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地验证可改善的环节,不断优化流程。她从患者安全出发,善于发现、研究与创新护理方法,与“死神赛跑”赢得时间,促进团队提高抢救效率。

      作为医院危重质控组成员和杭州市急诊专业副主委,她在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做了许多工作。随着医院集团化建设的发展,危重病人增加,在跨科收治病人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危重病人的管理问题,在护理部的支持下,她带头建立了危重症专科小组,组织各科的骨干力量,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护理专科团队,为各科的危重病人护理和质量管理做好保障。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市危重病人救治和护理工作,她申报了省市继续教育学习班,结合基层急诊护理人员的需求,设计课程,希望通过交流合作,使大家共进步。

      急诊科年轻护士多,而且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护士流动性大,如何教好、带好这支队伍,使这支队伍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他们能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能够快乐的生活、安心的工作、健康的成长,一直是她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情。作为一名有30多年护理工作经历的老护士,她非常重视护士的培养。有人说,急诊是“黄埔军校”,在这里她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发展他们的特长,展现他们的才能,在卫生系统的技能比武中和优秀护士的评比中都涌现出许多精英,在卫生部、卫生厅、卫生局的多次检查中,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并展翅高飞。近10年,在她的急诊护理团队中产生了护士长8人,获得省市优秀护士和操作能手数人。在这些人中,有些人曾经不被认可,有些人曾经想离开护理岗位,有些人工作积极性差,但是她用自己的耐心、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激发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送出去让他们自己去开阔眼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扎根于护理事业。

无私奉献,大爱情怀

      沈老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在急诊门口的走廊上坐着一位男子,只见他蜷曲着身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凭着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和职业敏感性,她主动上前询问,同时立即呼叫同事一起将男子抬进抢救室安置在床上,测血压60/40mmHg,立即组织抢救。经过进一步的询问病史和检查,原来这位男子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由于及时的抢救处置,病人转危为安。通过这个事例,她对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患者来医院,请大家先开口询问患者需要什么帮助”,严格要求预检护士关注患者,主动服务,并对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规范预检急诊患者处置流程和服务理念。就是这样,在急诊工作的几十年岁月中,她从细节处着手,把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渗透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跟她的团队一起挽救了无数条生命。

      2015年8月初,她发现急诊患者就诊人次日益增多,特别是晚上,窗口排队等候时间长、智慧医疗使用率偏低、初次就诊患者对医院陌生等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她经过深思并进行了考察后,提出了在急诊设立志愿服务点的想法,但是急诊忙碌的时间点是晚上,白天医护人员工作忙碌,下班后再进行志愿服务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她第一个站出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志愿者服务,她穿着红马甲亲自指导病人进行智慧医疗卡充值使用,为外来患者指引化验室等方向,为年老体弱患者推平车……她的脸上洋溢着微笑,但是白天上班的工作人员知道,她白天的工作量已非常之大,下班的时候已是满脸疲惫,可是在穿上红马甲的时候,她便抛开疲惫再次投入工作状态。

      沈老师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经常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穿上红马甲,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了拓展延伸急救服务,2013年她与小营社区建立共建协议,每年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老年慢性疾病自我护理指导,她主动向社区负责人提出,是否有长期卧床不能前来听指导的居民,希望给这些困难的居民提供帮助。这一提议也受到了居民和社区的好评,虽然是一点点小事,但是她总是思考着给别人帮助,做工作了就要做得尽可能细致。当了解到偏避山区健康知识缺乏时,2014年组织了送医下乡到淳安县宋乡村,动员全体党员同志和当地卫生所合作,特地安排了内科、外科专家和村民面对面就诊,并和当地卫生所医生合作,对检查有问题的村民,及时给予检查和用药。(2017桐庐三溪村)她还积极参加杭州市科协和上城区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学校、山区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和现场指导。

      作为国家急诊护理专家库成员,她还承担了更多工作,特别在实行医疗资源下沉后,她经常早上6点天蒙蒙亮亮坐2小时的车赶到桐庐、建德、淳安等地,在他们刚上班的时间里给予各种指导,从疾病护理到工作流程,事无巨细,只要是他们需要的,她都倾尽自己的智慧给予最好的帮助,近1年里,下到基层医院指导工作20余次,开展专业知识讲座20余次,质量改进讲座10次,此外,还有应急演练的点评、团队建设的探讨等等。

      沈老师说,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身边的人给予的力量和鼓舞,其中有单位领导提供给她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有她的带教老师、同事、家人对她的培养、教育和支持,还有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她有很多的“病人朋友”,一些慢性病的老人总要反反复复来医院检查、配药,每次到医院都会去看看沈老师,尽管没什么要紧事,沈老师总是抽出时间跟他们见个面,唠唠家常,聊聊天。这些老人曾经是沈老师护理过的病人,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并成为朋友,让沈老师倍感温暖。

      对所取得的成绩,她表现得很淡然;对所做的工作,她总是全身心投入,她常说:“作为一名有37年护理工作经历的老护士,我不仅自己要立足本职工作,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还要把年轻人带好”,她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护理人勤恳务实、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风采。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4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