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疗快讯 - 详情

“心眼多”不一定聪明,但却是种病!一文读懂室间隔缺损

发布时间:2022-09-29 浏览量:6926次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常听老人家说“凡事要多留个心眼”

可要是刚出生的宝宝真的多长了“心眼”

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由于胎儿时期心脏发育不完全

有些宝宝出生心脏会多一个或几个“心眼”

就是所谓的先天性心脏病

常见有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今天,我们就请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张华医师来聊聊“室间隔缺损”。


孩子刚满月遇到麻烦事 心脏多了个洞

今年,30岁的王女士终于成功升级当妈妈,但这种幸福感马上就被一个小意外给打破。

王女士孩子刚满月后,就去社区医院做了人生第一次体检。本以为是 “走过场”式的检查,可没想到,医生在给宝宝听诊时听到了心脏杂音,怀疑孩子心脏有问题。为了进一步确诊,王女士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找到了赵敏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的诊室。经过一番扫查,赵敏给出了B超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缺损口的宽度约4mm。

听到这个消息,王女士如晴天霹雳一般,眼泪马上掉了下来,接着是一连串提问:“医生,心脏病是不是要开刀?这个膜部瘤是什么瘤?良性还是恶性的?我的孩子还有没有救?”

赵敏在充分评估了孩子心脏情况之后,耐心地向这位妈妈解释道:“目前孩子室缺并不是很大,而且孩子发育还行,后面还是有很大可能自愈的。可以等等看看,建议半年后复查。而且膜部瘤不是人们常理解的肿瘤,更没有良性和恶性之说,它只是伴随膜周部室缺形成的一个膨大的心内结构。”赵敏的话无疑让王女士的心宽慰了不少,听从建议进行了后面的随访。

半年之后,王女士带着孩子来复查,发现缺损口已经缩小到了2.5mm,她开心之余更坚信了医生的建议。目前孩子已经两岁了,最近的一次B超报告显示:室间隔水平未见明显分流血流,提示室间隔缺损自愈(图2所示)。也就是说,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这个多出来的心眼已经自动愈合。

图1:宝宝0岁时二维和CDFI图像,室间隔可见缺损口和红色过隔分流束

图2:宝宝2岁时二维和CDFI图像,室间隔水平未见明显分流血流


发现室间隔缺损 先别急着手术

很多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开始都如同五雷轰顶一般难以接受,接着就是想迫切的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为了还孩子一个完整的心脏,着急忙慌的就要把孩子送到手术台。但是无论是开胸手术还是介入治疗都是侵入性操作,甚至是生死的考验。

实际上,像王女士宝宝这样的病例很常见,并不是所有的室间隔缺损都需要手术治疗,那么什么样的室间隔缺损可以自愈呢?张华医师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

看室缺的类型

室间隔缺损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四类:膜部室缺,最常见,约占60%-70%;肌部室缺;干下型室缺;右室流入道型室缺。

发现室缺也不用慌,有21%-63%概率能够自愈。其中,干下型室缺无自愈可能,最有可能自愈的室缺主要包括小型膜周部室缺和肌部室缺,大约30%-80%的自愈可能。

自愈的机理有多种,首先和室缺类型有关系。比如膜周部室缺,可能由于周围组织与三尖瓣叶等粘连,形成瘤样结构闭合缺损,肌部室缺可能由于肌束增生肥厚闭合。

和室缺的大小有关

越小的室缺闭合可能性越大,室缺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根据解剖学定义,对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将小于4mm的定义为小室缺,4-6mm为中等室缺,大于6mm为大室缺。但每个宝宝体重不一样,这种方法并不科学。

临床中最常用的是根据室间隔缺损直径和主动脉根部直径的比值来判断缺损大小、推断病情轻重。如果比值大于2/3为大室缺,很少自发闭合,一旦发现,就需要尽早手术。如果比值小于1/3为小室缺,一般没有太大影响,可以观察到1-3岁,给宝宝充分的自愈机会。如果比值在二者之间,归属于中等大小的室间缺,应该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

需要提醒的是,短时间内在不同医院B超测量结果往往不同,这是因为医生技术水平高低或者不同仪器质量不同导致测量有误差,并不一定是病情的突然变化。此外,室间隔缺损常常是高低起伏、不规则形状的,不同角度测量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所以每次结果不尽相同,父母不必太过于纠结。


总的来说,室间隔缺口越小,自愈的可能性越高。室间隔缺损闭合年龄常发生在2岁以内,如果大于3岁室缺仍未闭合,则不应再等待,因为患儿容易感染肺炎继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家长们还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客观、科学的看待,不应心存侥幸延误治疗。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