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荣!

“我荣,ICU穿刺小王子!”同事赞他。
“我荣,一定是最棒的!”爱人夸他。
“我荣,必须要平安回来!”“市一人”盼他。
“我荣”——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医生王剑荣,所有“市一人”以你为荣!
2020年2月9日,出征武汉。对于一位医生来说,最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王剑荣很开心并带着一丝兴奋,因为驰援医疗队带了20多台呼吸机、1台ECMO等医疗物资,如果配合当地的资源,他们的装备足够开一个小型ICU。
令王剑荣兴奋的物资
王剑荣被称为市一“穿刺小王子”,他“霸气”地说,“病人只要有血管就能穿深静脉,病人只要有气管就能气管插管”,而CRRT、心肺复苏、桡动脉置管、PICCO置管等各种监测和生命支持操作也都不在话下。到武汉后,医疗队给王剑荣安排的任务是管理重症病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并转入危重症医学科治疗。王剑荣和同事钟益刚,以及余杭二院余丹青、树兰医院刘宗明4人被安排到A组。A组就是所谓的能啃硬骨头的先锋队,这也就意味着在杭州医疗二队,接到病人他们第一个上。
如何甄别危重病患者、如何快速分层次诊疗成为第一天的任务,凭着十多年的ICU工作经验,他们快速地确定了病人分流和初步处理的方法,即应用qSOFA评分或血氧饱和度甄别危重症和重症。王剑荣手拿便携式饱和度检测仪和红外线体温计,先测饱和度,后测体温,接着进行基础疾病评估,最后确定收住普通床位还是重症病房;同时钟益刚配合填写病历表格,刘亚合配合记录,边口头医嘱处理边由其他同事将病人送入相应的病房。收治工作井然有序,45例患者中甄别出5例危重症患者,经过处理情况都有所好转。从2月10日晚上23点多进隔离病区,2月11日凌晨6点左右结束,此时武汉还沉浸在黎明的黑暗中,整个团队精疲力竭,可心里充满了曙光。
带着checklist查房。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大家不断磨合逐渐进入状态。问题汇总、梳理流程、院内感染持续改进等等,值得欣慰的是团队配合越来越默契、出院患者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适应。他开始有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口头禅”——包好包好!“包好包好,阿姨,您的病我很确定会好起来”,王剑荣查房的时候经常这么说,阿姨大伯们听了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连声说“谢谢,谢谢!”听起来仿佛是某些江湖游医说的话,在王剑荣看来这是深思熟虑过的。首先他对病人的情况足够了解,他也能够预测到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并已经准备好预案。
王剑荣说,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在治病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尤其面对武汉人民,除了看病还需要给他们鼓劲。
16床的大伯:“王医师,你又来啦。”
29床的阿姨说:“你们来了,我们全家终于有救了!”
王剑荣的眼镜瞬间模糊:“对不起,我们来得不够及时,让你们受苦了!你们肯定会好起来的!”
杭州二队第一次完成重症肺超的检查,5例病人的超声情况和临床完全符合。
调试无创呼吸机,细节决定成败,有这样的呼吸机才有底气。
病人出院大家都很高兴,做出院宣教,让她不再害怕,回归生活。
朱晓琳是王剑荣的妻子,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的工作人员。作为医务工作者她特别理解丈夫的决定,但是王剑荣还是有顾虑的,出发前他叮嘱晓琳暂时不要告诉他的母亲和哥哥。长兄如父,母亲更是视小儿子如掌中宝。在王剑荣到达武汉后,这个秘密终于没瞒住。哥哥嫂嫂怪晓琳怎么不劝着,母亲更是不能提起剑荣两个字。王剑荣说,自己最亏欠的是家人,尤其是妻子,让她承担了太多。
6岁的宝贝儿子是王剑荣的兔宝宝,
每天给他鼓劲。
到武汉的第18天,郑永科、章富莲和王剑荣三位市一医院集团重症科医护第一次“聚首”。一见面,章富莲就对王剑荣说:“我知道你这次一定会来的。”因为多年的同事,她深深知道王剑荣不仅有重症人的技术,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来。
王剑荣说,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国家给了我们“知”,我们报之以“行”,不愧于“心”。
“我荣”,所有“市一人”以你为荣!

相关阅读
- 11-10 名医在身边丨一次意外跌倒后,八旬大伯变得异常古怪!医生:这是疾病征兆,不容小觑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
- 04-12 “精制碳水”吃太多很难活到90岁?
- 04-09 【市一观察】平均年龄66岁的姐妹仨“组团”整形,愿意为美“挨刀”的老人在增加
- 04-01 孕25周时“动了胎气”,孩子保得住吗……最近她给医生送来了锦旗!
- 04-01 6个大人轮流抱睡,一放平就断气!要人命的儿童鼾症,一号难求的专家这么说
- 04-01 廿四节气 | 清明养生重养肝,三款养肝方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