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5次住院1次手术3次化疗25次放疗 现在的我,胃口好!睡得好!

肺癌是我国发病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浙江省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与死亡情况,肺癌均排在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无论男女,肺癌都是“头号杀手”。得了肺癌,是否就意味着生命接近终点?
前不久,76岁的肺癌患者吴大伯向快报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经历:查出肺癌后,他先后经历了5次住院、1次手术、3次化疗、25次术后放疗以及中医辅助治疗,目前恢复良好。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得了肺癌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叫吴红书,今年76岁,家住杭州下城区。我退休10多年了,一直以来身体都还可以,也算是悠享退休生活。
不曾想到,平静日子里突然来了一根刺。去年,春节刚过完,我感冒了一场。之后感觉身体没有力气,经常咳嗽、气短,逐渐消瘦。
当时,我爱人有点担心,叫我好好去检查一下。我在卫生院拍了片,医生说气管旁肺里有阴影,建议我去大医院检查,顿时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
2018年4月28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接诊的是胡润磊医生,他人蛮热情的,仔细询问我的病情,认真给我做检查,根据病况,他建议我住院治疗。住院第一天晚上,我闭上眼,久久不能入眠。
结果出来了,我被确诊为肺癌,而且已经属于局部晚期。听到这个结果,我根本无法接受,瞬间崩溃了。从年轻时到现在,我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中了“大奖”呢?
死神忽然之间降临,让我失去了生存的信心。幸好,胡医生总是耐心地劝导我,根据病情为我分析各种治疗方案,鼓励我和病魔做斗争,家人也一直在一旁给我鼓气。我终于同意了接受手术。
由于肿瘤较大,直径接近7厘米,侵犯了肺的血管(T3N2M0,IIIb期),当时考虑没有手术指证,胡医生建议我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同步放化疗,但是放疗靶区比较大,副作用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第二种是经过化疗降期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我年纪大了,第一种方案怕吃不消,于是选择了第二种,先化疗再手术。
第一次化疗的时候,我稍微有些感觉,之后的副作用并不明显,我心想:那还好。第二次打进去后,副作用来了。我开始头晕,常犯恶心但吐不出,胃口很差,不想吃饭,走路无力。我当时感觉到:哎呀,做人真的没有意思!躺在病床上心情低落,一边是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一边我还在担心之后到底能不能手术,一颗心像是一团愁云。
回想起来,真要感谢我的爱人,那时她变着花样给我做吃的,今天面条,明天馄饨,想方设法让我开胃,吃的东西还都是一口一口喂我的。这个时候,胡医生也多次宽慰我:“不吃不行,你要加油,会过去的。”
一个月后,我总算挺过了两次化疗,这时,肿瘤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大约直径3厘米左右,胡医生告诉我,现在可以开始手术了。
手术前,我的心紧张到了极点,胡医生得知后,在手术前一天晚上特意来看我,鼓励我坚强一点。那天早上8点进入手术室,手术进行了近3小时。手术难度非常大,但是很成功,实行了右上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加肺动脉成型术。一周后,我顺利出院。
这是我一把年纪来第一次住院。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虽然生了病,但胡医生对我耐心、细致,术后每次查房,他都很关切地询问我的日常状况,并指导术后饮食要注意哪些,鼓励我坚持住。病房里的护士们对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让人倍感亲切。
出院2周后,胡医生给我打了个电话,叫我去复查。复查时他告诉我,我的肺癌属于鳞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没有基因突变。综合评估,建议术后配合放化疗进行巩固,邀请了相关专家一起为我制定放疗方案。
听到放化疗,我有点害怕,连忙摇摇头,这时胡医生又耐心向我解释:“你现在是应该巩固的阶段,放化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复发。不要怕。”我爱人也说,你要听医生的话。
那我就乖乖听他们的话,去年10月住进医院,先做了1次化疗,后续是放疗,每天下午照一次光,每次2到3分钟,一共照了25次。放疗的方案是放疗科的医生为我制定的。
我原以为,化疗和手术都挺过来了,放疗应该会还好吧,没想到,开始放疗后,3处被照光的地方,皮肤开始发黑。我担心得不行,不过医生告诉我,这是放疗的正常现象。每次照完护士会为我清洗照射的部位,并涂上药膏,保护皮肤。
我记得从第15、16次放疗开始,我的喉咙疼痛异常,吃饭咽不下,连吃稀饭也很痛。左盼右盼,终于做完了25次。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里,我经历了5次住院3次化疗25次放疗,感觉身体已经彻底透支。医生鼓励我,回家后通过中医调理,好好调养,一定会康复的,不要失去信心。
经过1个多月的静养,放疗后焦黑的皮肤新长了出来,喉咙也慢慢不痛了。我感觉到身体在渐渐恢复,胃口也开了,脸色红润起来,我很开心。现在的我,胃口和生病前一样,睡得好,日常可以参加社区里的各种活动。
我想由衷地对胡医生及团队所有医护人员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此外,我还想真诚地对像我一样身患肿瘤的病友们说,得了癌症虽然很不幸,但千万不要失去信心,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
MDT不仅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也能让医生打破专业局限
更快成长
浙大市一医院马胜林教授说,76岁吴大伯的例子,是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病患本人的治疗方案,最终获得了极佳的临床疗效的典型案例。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肿瘤治疗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而到底怎样的治疗方案最适合患者,能够让患者获益最大化,则需要各学科间紧密协作。”
在浙大市一医院,每周二下午,会定期开展肺癌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讨论和肺小结节多学科联合讨论。由医院胸外科、放疗科、化疗科、呼吸内科、放射科、病理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聚集在一起进行MDT(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针对病情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看法,为患者制订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先采用什么治疗方式,后采用什么治疗方式,或不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提供合理优化的诊疗服务。
在临床中,不少患者面对复杂的病情,以及多种多样的治疗手段,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以往肿瘤患者到医院看病,有可能被分到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不同科室,每一个科室的专家更多会根据个人的理解采取治疗。MDT讨论目的是要为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在得到最规范诊疗的同时,也免受多次奔波之苦。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受益的不仅仅是患者,更能拓宽、提升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提高诊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医生临床研究的能力。”
马胜林教授说,在MDT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的医生可以打破专业局限,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医学知识,同时带动整个团队、各个学科的提升。
已形成常态化
覆盖10多个肿瘤病种
涉及20多个科室
马胜林院长说,影响癌症治疗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规范化治疗是癌症治疗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基本原则。
目前,浙大市一医院与市一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已经组建了肿瘤治疗精英团队,倾力打造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学科群,成立了肺部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胃肠恶性肿瘤、肝胆恶性肿瘤、泌尿恶性肿瘤等十多个肿瘤病种的MDT团队。涉及胸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头颈外科、泌尿外科、妇科、放疗科、化疗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血液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转化医学中心等20余个科室参与诊疗。MDT团队都由各科室的专家组成,不同科室、不同级别的医生各司其职,定期召开MDT座谈会。目前,基本上每周都会开展多个团队的MDT讨论。
比如甲状腺肿瘤MDT团队,在罗定存副院长的带领下,近年发展迅速,已为8000余例患者带来多学科诊治的经验。
消化内科张筱凤主任和贾长库主任带领的胆胰恶性肿瘤MDT团队,以多学科合理规范的诊治为核心,综合病史、影像学资料及最新的治疗理念,结合多个科室的专业意见,为患者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乳腺外科刘坚主任带领的乳腺癌MDT团队,经常联合多学科的专家开展MDT讨论,为众多乳腺癌患者解除病痛,重拾生活的信心。
同时,医院每季度都会组织肿瘤规范化诊治学习班,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医院交流,进行学术探讨。

相关阅读
- 11-10 名医在身边丨一次意外跌倒后,八旬大伯变得异常古怪!医生:这是疾病征兆,不容小觑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
- 04-12 “精制碳水”吃太多很难活到90岁?
- 04-09 【市一观察】平均年龄66岁的姐妹仨“组团”整形,愿意为美“挨刀”的老人在增加
- 04-01 孕25周时“动了胎气”,孩子保得住吗……最近她给医生送来了锦旗!
- 04-01 6个大人轮流抱睡,一放平就断气!要人命的儿童鼾症,一号难求的专家这么说
- 04-01 廿四节气 | 清明养生重养肝,三款养肝方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