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她就成了孩子们的“张妈妈”

发布时间:2020-01-13 浏览量:10154次 来源:张筱凤

她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掌门人”、世界ERCP女超人、“白求恩式好医生”、“杭州工匠”、“杭州市杰出人才”等等,可是每到寒暑假,她就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她就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筱凤。

在市一医院消化内科有个“ERCP患儿交流群”,每到寒暑假前夕,群里就热闹地开始向“张妈妈”预约床位,而张主任经常就是俩字“来吧”,今年亦是如此。

有家长问:“女儿22号放假,23号过来,行吗?”

张主任说:“可以”,2020年1月23日这是农历最后一个工作日,可张主任说,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休假的时间不多,我得凑着他们的时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儿童胆胰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先天性的肝胆疾病在我国非常常见。成人疾病低龄化,儿童得病、成人发病的现象逐年增加。儿童胆胰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性畸形和解剖因素,还有创伤、药物、病毒感染、代谢因素等,此外仍有50%以上原因不明。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儿来说至关重要。

张主任说,很遗憾目前无论儿科医生还是消化医生对于这类疾病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庆幸的是这几年,通过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儿科和麻醉科的不懈努力下,市一医院治疗儿童胆胰疾病的专业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让无数患有胆胰疾病的患儿得到了重生。在这些患儿中,有的已经身为人父人母,有的可能还在接受治疗,这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100天。

患儿出生后即诊断为“左侧肾母细胞瘤”,于出生后第9天进行了“全麻下剖腹探查+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左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规律化疗3次。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小的ERCP患者。“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幸的事在第二次化疗住院期间被发现了,常规腹部B超检查后提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内低回声堆积,胆泥淤积”,进一步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为胆总管下段及胆囊颈部充盈缺损,结石可能,伴胆总管、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扩张。黄疸、高烧、胆道梗阻、胆管结石……张主任看不得这么小的娃娃受苦,毅然决然地为他手术,而这除了一份医者仁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麻醉科、儿科的专家们共同努力下,确定了治疗方案。

在这些孩子中,有位来自贵州仁怀县的孩子叫平安。2017年,小平安经常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胰腺不完全分裂症、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此后因病多方求医,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命运再艰难还是为他在黑暗之中点起了一盏灯,而张筱凤主任就是这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在张主任的牵线搭桥下,张主任不仅亲自为平安治疗还在党员中发起了捐款,同时也为小平安减免了部分的手术费用。今年是小平安第2次来医院,孩子说再过几天他又可以看到杭州的张妈妈了。

这几天病房里开始渐渐地热闹起来了,年龄不同的孩子们让病房里增添了许多欢乐,而他们都有同一个妈妈——“张妈妈”!







相关阅读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特色诊疗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微信

市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返回顶部

地址: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电话:0571-56005600

信箱:hzsyyy1@163.com

传真:0571-87914773

  • 订阅号

  • 服务号

Copyright © 2011-2025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浙ICP备0501922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483号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