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市一人” | 从“齿”开始 初心不变



小时候的简单梦想,却成为自己一生的职业;默默工作24年,让很多人拥有了一口好牙,笑容更加健康、灿烂、阳光,他就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王永武副主任(主持工作)。历经三代科主任的悉心教诲,王永武深感任重道远,他与口腔团队一起,不忘传承创新、不忘负重前行。
1996年从浙大医学院毕业后,王永武到市一医院工作。老“市一人”严谨务实的作风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他们就是手把手教我们的,应森元主任、莫关浩主任、张雄主任,除了专业技能的传授,他们身上的这种品格,更值得我们传承。”王永武说起这些老前辈,心里充满了崇敬和感激。

传承创新 谋求科室发展
科室发展蓝图的擘画让王永武充满动力,动力背后他却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警醒——地处省会城市,综合性、专科性医院林立,私人诊所星罗棋布,尤其是今年疫情暴发后,科室业务量下降,要传承发展,又要开拓创新,要控制科室成本,又要不断提高业务量,种种困境让管理细腻的王永武深感压力,夜不能寐。不过,他深信做大做强光依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一定要主动出击,积极与其他学科合作,心血管、风湿免疫科、肿瘤科、耳鼻咽喉科、儿科、整形美容科等等,形成综合治疗优势。同时口腔科在种植牙、微创拔牙、口腔修复正畸、口腔粘膜病等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由段青云副主任带领,以口腔颌面外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科内涵,积极探索口腔亚专科发展方向。
科研方面,在老主任的指导下,在全科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王永武设想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秉承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送技术骨干和年轻人到外面进修学习和在职学历提升,一方面请知名学者来科室讲学和科研指导,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患者信任 没有理由不做好
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为王永武赢得众口一致的好评,很多患者、包括同事都是王永武的“铁粉”,其中,有位认识8年的老病人最令他印象深刻。当时,王永武刚好在建德二院(市一建德分院)专家下沉,这位患者因为牙病引起面部反复肿痛、张口困难不能进食,辗转多家医院均治疗无效,痛苦万分,经人介绍,他驱车5个小时赶到梅城找王永武看病,到达时已经是傍晚5点多。虽然已经忙碌了一个下午,但王永武还是马上给病人进行检查,并确诊患者为右下颌智齿冠周炎伴右咬肌间隙、右颊间隙感染,多间隙脓肿形成,随即在局麻下行右咬肌间隙、右颊间隙脓肿切排引流。随着大量脓液的排出,患者的肿痛减轻,当即可以稍许张口。随后,王永武又联系市一本部病房,安排患者后续住院治疗事宜。等所用手续办理好,天已经黑了,这时王永武才感到疲劳与饥饿,但是患者的一句话却让他倍感欣慰,“以后看牙就认准市一医院,认准王主任!”
有人曾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影子。熟悉王永武的同事都知道,他有个品学兼优的儿子,当年曾放弃北大选择上海交大临床医学八年制,目标就是做一名如同父亲一般、深受病人信赖的好医生。他还记得高一的时候,问儿子是否想学医?儿子回答,“不反对”。高二的时候,再问儿子,儿子调皮地说“不告诉你”。高三填报志愿时,儿子的答案是:“爸爸,我想好了,我想做名外科医生。”王永武非常激动,又高兴又担忧,不禁多问了一句:“你不怕辛苦?”儿子说:“干哪一行要想做得好,都是辛苦的,我有心理准备。”这一刻王永武觉得自己得到了最大的认同。
榜样的力量是润物无声,而这也一定是下一代,以及一代又一代继任者们前行的最强动力!


相关阅读
- 11-10 名医在身边丨一次意外跌倒后,八旬大伯变得异常古怪!医生:这是疾病征兆,不容小觑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
- 04-12 “精制碳水”吃太多很难活到90岁?
- 04-09 【市一观察】平均年龄66岁的姐妹仨“组团”整形,愿意为美“挨刀”的老人在增加
- 04-01 孕25周时“动了胎气”,孩子保得住吗……最近她给医生送来了锦旗!
- 04-01 6个大人轮流抱睡,一放平就断气!要人命的儿童鼾症,一号难求的专家这么说
- 04-01 廿四节气 | 清明养生重养肝,三款养肝方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