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啃啃,右啃啃...... 孩子的这种“奇葩”行为是缺“锌”还是缺“心”?

熊孩子们总会有一些令人抓狂的坏习惯:窝在沙发玩手机,跪在地上写作业,趴在干净的墙上乱涂乱画......
还有些半大孩子有更麻烦的坏习惯:像老鼠一样爱咬指甲。左啃啃,右啃啃......不管你是“威逼”还是“利诱”,就是改不了。
最近,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就来了一个这样的孩子。
欣欣是个5岁的可爱小姑娘。当妈妈带她走进诊室,她主动又很有礼貌地对接诊医生项俊华主治医师打招呼:“医生阿姨好!”,声音甜甜脆脆,惹人喜爱极了。项医生顿时对这个小姑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妈妈坐下后,拉过欣欣,让项医生看她的手:原来欣欣的指甲都被她自己啃的坑坑洼洼,有的甚至都咬进肉里了。“医生,我的女儿天天咬指甲,我都好几年没给她剪指甲了。听说咬指甲是缺锌造成的,您赶紧也给我们查一下吧!”
项医生劝慰欣欣妈妈:“孩子这么做,也许不一定真的是缺锌,可能有她的不容易,会不会遇到了什么困难,也许心里有很多的委屈和情绪……你仔细和我说说。”
随着妈妈一一道来,项医生进一步了解了欣欣的故事:
2年前,欣欣刚上幼儿园,还不能完全适应陌生环境,妈妈也不在身边,这让欣欣哭了很长时间。从那时开始,欣欣就开始喜欢咬指甲。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欣欣慢慢长大了,哭的次数少了,妈妈以为欣欣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就为她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除了从小学习的启蒙英语以外,又报了钢琴、画画和珠心算等等。每天幼儿园放学后和双休日,妈妈都带着欣欣奔波于各个兴趣班。稍有懈怠,妈妈就会督促欣欣:你快要上小学了,要注意力集中,要好好做作业!当欣欣一开始咬指甲,妈妈又会教育她:女孩子指甲咬了会不好看,再咬就不给你买玩具!
“每次她都答应好好的,可没过几天又开始了。”妈妈说。
的确,在妈妈的“高压”监督下,欣欣曾有一段时间停止了咬指甲的习惯,可是没过多久又反复了,甚至比之前更厉害,而且总是背着大人偷偷地咬,现在指甲已经长不出来了。
听到这里,欣欣抬起了头,眼圈已经开始有点红红的。
针对欣欣的情况,项医生给了妈妈三条建议:
1)减少一些兴趣班,回家后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游戏;
2)不要再过多关注孩子的指甲问题,平时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多关注并鼓励孩子好的表现;
3)检查血微量元素和维生素,1月后来复诊。
1月后,妈妈带着欣欣又回到小儿发育行为专科门诊。经检查,欣欣所有的血液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妈妈也开心地告诉项医生,根据她的建议,现在已经给欣欣减少了兴趣班的数量,平时也尽可能下班后陪她写作业、做游戏,带着她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只要欣欣有一点好的表现或成绩,妈妈就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渐渐地,欣欣的情绪放松下来,现在已经基本不咬指甲了,指甲慢慢长出来了,人也越发开心了,走到哪里都是银铃般的笑声。

项医生介绍,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据统计,学龄期约有50%的儿童出现咬指甲行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少数会持续到成年。这是儿童一种常见的缓解心理压力方式,多在孩子情绪紧张不安、心理压力大、焦虑、恐惧时发生,家长的责骂、惩罚通常无效,反而会使症状加重,应当找出令儿童情绪困扰的原因、消除焦虑、缓解压力从而减轻或者消除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小儿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常常遇到咬手指,磨牙、打人等行为的孩子,其实很多并不是缺乏什么微量元素,而是得了“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
对于这些行为问题的孩子,小儿发育行为专科的医生会和家长孩子面谈,通过沟通,抽丝剥茧找出问题可能的源头,并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行为,让孩子阳光快乐成长!
本文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11-10 名医在身边丨一次意外跌倒后,八旬大伯变得异常古怪!医生:这是疾病征兆,不容小觑
- 04-16 30岁年轻小伙突发中风,这些高危因素你可能都有
- 04-16 一天拉好几回,差点拉到“菊花”不保!这种生活习惯的人要特别当心!
- 04-16 只因同学一句话,女大学生一年减了54斤,直到走不了路……
- 04-16 “憋回去”的尿,都去哪儿了? 专家提醒:长时间憋尿,后果很严重
- 04-12 “精制碳水”吃太多很难活到90岁?
- 04-09 【市一观察】平均年龄66岁的姐妹仨“组团”整形,愿意为美“挨刀”的老人在增加
- 04-01 孕25周时“动了胎气”,孩子保得住吗……最近她给医生送来了锦旗!
- 04-01 6个大人轮流抱睡,一放平就断气!要人命的儿童鼾症,一号难求的专家这么说
- 04-01 廿四节气 | 清明养生重养肝,三款养肝方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