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髓外病变——争议与未来方向(上)


摘要
EM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如超声、CT、PET、PET/CT、MRI。对于疑似EM者现无明确指南推荐的影像学检查。以前用X-射线检查来评估EM不够敏感,在诊断或评估复发性MM时需选用更好的影像学技术。即使是低剂量的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也能捕获髓外病变信号。某回顾性研究表明LD-CT诊断EM的敏感度与MRI类似。但它缺乏功能性成像,如果EM未破坏骨骼结构,因与周围组织密度类似,病灶可能会被忽视。
PET/CT对诊断EM有着不可取代价值,尤其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解剖成像,亦是一种功能性成像,可以用来评估EM的局部活动性。MRI对诊断EM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别是它对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具有高分辨率。报道称对于正经历放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MRI较PET-CT检查更为有利。尽管没有关于PET/CT和MRI二者敏感度的直接比较,但两种检查结合可使得EM检出率最高。如果怀疑中枢神经系统MM(CNS-MM),需检查脑脊液中单克隆浆细胞的存在,并完善神经系统检查。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建议使用全身性MRI诊断MM,完善骨骼测量信息,并建议使用PET/CT来明确EM程度。若临床怀疑EM,有必要实行这些检查之一。此外,活检通常是必要的,因能区分EM肿瘤与MM患者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二次原发肿瘤。
通过全身性MRI或PET/CT精确诊断EM有助于收集MM初诊时及复发时EM发生率的详细数据。本文认为所有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均应行脊柱或脑部的MRI检查。超声可用于有肝脏病变或怀疑有软组织浸润的患者。如果病灶可及且无医源性损伤风险,应进行活检。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现关于EM的首批报道。这些最初的研究实际上是尸检报告,结果显示约70%MM患者存在骨骼外受累。Thomas等(1973)研究表明有40%存在髓外肝脏病变。这些报告在大剂量化疗时代之前就已发表,EM发病率看似很高,并说明EM不是一个新的实体,而是高级别MM的一个自然进程。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EM可在MM患者的生存期间被检测出。有趣的是,这样检查所得EM发生率低于之前的尸检报道。Varettoni等(2010)调查显示MM整个疾病过程中EM发生率为6-20%,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EM发生率高达37%。关于移植患者的高EM发生率一直有些推测,这部分患者通常是具有不良风险因素的年轻的患者,或疾病侵袭性高,更常接受移植治疗。此外,EM发生率与影像学检查敏感度相关。直到最近,评估MM的金标准仍是传统放射学,其远不如CT或MRI敏感,或影响EM实际检出率。
Varettoni等(2010)对某中心1970-2007年间的1003例MM患者进行纵向研究。该研究涵盖了MM治疗的几个主要变化:常规剂量化疗、高剂量治疗和新药的引入。总体而言,在初诊或随访期间EM发生率为13%。发生EM者通常年龄较轻,且男性具有更高患病率。由于MM更多见于男性,所以EM在男性中的高发生率也不足为奇,但EM与年龄因素的相关性是个有趣的发现,需要进一步追踪。本研究组观点认为,MM在年轻患者中更具有侵袭性,因此更容易发生EM。但这似乎与通常认为的年轻是MM良好预后标志的观点相悖。大多数病例是通过MRI或CT扫描发现的,只有9%的患者是通过体检或X-射线检查发现。本研究中7%的患者出现原发性EM,在化疗时期有4%和6%的发病率,但在新药运用后增加到12%。在随访期间,有6%的患者在诊断后发生EM的中位时间为19个月。此外,那些诊断时已有原发性EM表现的患者被发现会有新的EM病灶出现(34/76例患者)。不过增加的发病率可能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有关。
Short等人(2011)报道了174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在泊马度胺和低剂量地塞米松II期临床试验中的EM发生率。原发性EM的发生率为7.5%。诊断MM后的前3年,EM的发生率为3%。通过PET/CT、MRI影像学检查诊断的EM患者,有一半以上体格检查阴性。
Rasche等人(2012)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EM发生率为6.7%。然而只有8%EM发生在初始治疗后,54%发生在三线治疗后。
另一由美国阿肯色小组发表的纵向研究调查了2000-2010年间1965例EM患者,其中936例接受总体治疗方案、240例未进行总体治疗、789例无方案治疗。该研究的优势在于所有患者初始治疗前都进行了PET扫描以记录原发性EM。原发性EM在总体治疗方案患者中占2.41%,在未总体治疗患者中占4.35%,在无方案治疗患者中占4.5%。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SCT)5年后患者继发EM的发生率分别为总体治疗组3.43%、未总体治疗组5.2%和无方案组7.24%。移植5年后EM的累积发生率(原发性+继发性EM)在GEP定义的高危患者(10.8% vs 2%,p < 0.001)及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7% vs 4.1%,p = 0.004)均有升高。与其他研究相比,即使是同一时期,该研究报道的EM发病率很低,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使用PET扫描而不是CT扫描的结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6例MM患者以探讨EM的发生。这些患者在2005年至2008年接受各种治疗方案,包括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以及干细胞移植。研究者发现24%的复发病例中发生EM。EM在疾病早期发生,其中53%出现在第一次复发,33%在第二次复发,14%在第三次和更后期的复发。在本研究中,有10%的病例为EM-B型,14%的病例为EM-S型。
Deng等(2015)在834例连续接受治疗的MM中发现了54例EM患者(1993-2013年)。2000年之前,EM通过X线、超声或体格检查诊断;2000年后,通过CT或其他影像学方法诊断。研究者发现原发性EM占4.8%,继发性EM占3.4%。本研究的发病率从2003年之前的2.1%上升到2003年之后的5.4%。
Varga等(2015)回顾了来自于8个不同临床试验的117例MM的图表分析,这些临床试验均将硼替佐米作为一线治疗,联合或不联合来那度胺。32%患者中出现原发性EM。本研究将EM患者分为EM-S和EM-B两组,其中EM-B型占18%,EM-S型占7%。有9%患者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EM-B型中有27.4%为继发性EM,EM-S型中有16.2%为继发性EM,任意类型EM中有34.2%为继发性。
Mangiacavalli等(2017)研究报道了456例接受治疗的MM患者(2000-2010年)。有14%患者为原发性EM。28%患者为继发性EM(中位诊断时间为2.2年)。
Abdallah等(2014)调查了35例1996-2012年间由阿肯色大学诊断的CNS-MM,中位诊断年龄为72岁,初诊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中位时间为15个月。其中有3例在完全缓解后MM复发,15例在治疗期间即出现疾病复发进展。其余17例为疾病复发阶段正接受治疗,诊断CNS-MM时处于疾病稳定或治疗有效状态。
Chen等描述了37例1999-2010年间于某加拿大中心治疗的CNS-MM,诊断MM时中位年龄为53岁,CNS-MM中位年龄为58岁,9例患者为原发中枢累及,28例为继发性,发展为中枢受累的中位时间为20.6个月。
Gozzetti等(2012)发表了50例颅内MM(intracranial MM,ID MM)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12例CNS-MM。这些患者均为2000-2010年间于意大利各中心通过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测以及外科手术确诊。中位诊断年龄64岁,有4/12患者确诊为原发性CNS-MM,发展成ID MM中位时间为14个月。
目前关于移植对EM影响方面的报道较少(受到病例数的限制)。Perez-Simon等(2006)调查70例接受强度减低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的MM,发现其EM发生率高(37%)。Minnema等(2008)选取172例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6个月内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非清髓)的MM患者。所有患者都按此顺序接受治疗,在开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无病例处于疾病进展期。最终有54例出现疾病复发,20.4%病例发生EM。该数值低于Perez-Simon 2006年的研究结果,不过后者只有21.4%病例接受这样的序贯疗法,有30%在异基因移植时处于疾病进展期。这提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诱导治疗,而是移植时所处的疾病状态。进展期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增加EM风险。
Weistock等(2015)对EM严格定义,并只分析活检证实浆细胞浸润的EM患者,其发现有8.3%患者在接受allo-和auto-SCT治疗后出现EM。Kumar等(2017)最近研究指出271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中16.2%病例发生EM。
近期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会(EBMT)分析3733例MM患者以探讨移植对EM的影响,其中3391例接受单次移植,353例接受双次移植。EM总体发生率为18.2%,EM-B型发生率为14.5%,EM-S型为3.7%。
如上所述,各研究报告的EM发生率差异很大(见Table 1)。可能与对EM定义方式不同以及所用成像技术不同有关。大多数研究赞成EM发生率的增加与更多的治疗方法有关。
EM与MM本身侵袭性相关,有研究显示EM具有更短的总体生存期(O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Short等(2011)研究表明EM患者的OS明显短于无EM患者。Varga等(2015)报道继发性EM-S、EM-B的中位OS期分别为0.9年,2.47年。
Varettoni等(2010)研究显示1971-1993年、1994-1999年、2000-2007年MM患者的OS分别为32个月、45个月和54个月(p=0.001)。与其他MM患者相比,原发性EM患者的PFS明显缩短(18个月vs30个月,p=0.003),而两者中位OS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6个月和43个月,p=0.36)。随时间变化的分析表明,在MM患者整个疾病进程中随时可出现的EM,后者显著缩短OS (HR 3.26,p < 0.0001)和PFS (HR 1.46,p = 0.04)。
Usmani等(2012)报道表明,原发性EM患者的5年OS率、5年PFS率均短于MM患者,分别为31% vs 59%, p < 0.001;21% vs 50%,p < 0.001。
本研究发现不伴有EM的MM患者整体OS期长于伴随EM者(109 vs 38个月,p< 0.001)。此外与EM-B型相比,EM-S型的生存期明显更短(30 vs 45 个月,p = 0.022)。
Mangiacavalli等(2017)报道亦证实无EM患者的OS长于EM患者(中位OS为11年vs2年,p< 0.001)。EM-S型预后差于EM-B型(中位OS为1.6年vs 2.4年,p = 0.006)。
Gagelmann等(2018)表明MM 3年OS率为80.1%,接近EM-B型的77.7%,明显高于EM-S型的58%。
CNS-MM的存活率不理想。大部分显示生存时间短于6个月。Abdallah等(2014)研究表明在CNS-MM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Chen等(2013)显示为4.6个月,Gozzetti等(2012)显示为6个月(各研究OS结果见Table 1)。

相关阅读
- 09-13 第八期“浙大市一.临床大讲堂”预告
- 05-24 2021年第三届湖畔眼底病高峰论坛暨浙江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疗进展》圆满举办
- 10-29 COVID-19流行期间重症监护中的床旁肺部超声
- 10-29 肝硬化患者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腹膜外感染(上)
- 10-20 妊高症回顾(上)
- 10-2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系统评价分析
- 10-07 急性心梗后超声可发现的机械性并发症
- 10-07 做了一回赵半仙--高血压心脏病
- 10-07 综合生命支持降低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的多中心研究(上)
- 10-07 经鼻雾化吸入(上)